怀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好的读书时光,那时订阅《北京文学》,经常拜读林斤澜和汪曾祺两位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有时反复赏读,爱不释手,禁不住也尝试写短微小说。林斤澜先生曾说:世界上的小说,都从短篇开始。缅怀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聆听他的谆谆教诲。
聆听:文学写作课11文艺典故上常有听说梦中成文,醉后得诗。偶然见景生情,一部长篇的结构历历目前。有为了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也有“一气呵成,如有神助”的时候。有一位雕塑家写了一篇文章,发现稿纸边上,不知不觉画了个人像,就是他后来一个名作的“蓝图”。一位作曲家写一个曲子,收尾两句百思不得。两年以后旅游掉到河里,爬上岸时口哼曲调,就是这收尾的两句……这种事情多得很,搜集起来可以编一本书。
必须两样俱备。这个事情说起理论来有点啰唆拗嘴,有八个大字倒还分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积累时,要有意去积累小说需要的东西。“偶然得之”可以得出各种学问,若要得出小说,需有意走小说之一径。“偶然”来如闪电,去如“春梦无踪影”,不常走这一径的。怎么“马上运笔”?也就是捕捉不住。长期积累要捕捉,偶然得之也要捕捉,都捕捉些什么?有人以感字排辈,排出“感受”,“感触”,其实还有“感觉”、“感想”、“感动”、“感慨”……总起来说,属于感情的东西就是了。又说:“灵感可否理解为因‘感’生‘灵’呢?”这句话是否望文生义了呢?但真情实感在艺术中,实当“灵”不让。
我觉着短篇还有个好处,便于做些表现方法的探索。不照前辈作家那么强调,说短篇最要技巧,有一位还说“要拼命”去做。咱们放低调门只说磨炼技巧比较方便。
小说出现“散文化”“诗化”“戏剧化”,是从短篇化起的。有的看来只是在短篇中才化得开。比方说和五言绝句靠拢,若靠起长篇来不“气短喘急”吗?
歌谣中经常使用的重复。不只节奏,词句都一模一样一而再,再而三。产生的效果,别的方法不能替代。
阅读聆听:文学写作课11林斤澜(1923—2009),男,1923年6月1日出生于温州市。1950年到北京市文联工作,任文学创作组成员,创作小说、剧本等多种,曾参加全国第一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参加北京作协的筹建工作。“文革”后任北京作协驻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名誉全委等职。2007年获北京作协“终生成就奖”。林斤澜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颇丰,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2009年4月11日16时46分,被称为“短篇圣手”的著名作家林斤澜因心脏和肺衰竭在同仁医院告别人世,享年86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