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某天去图书馆,无意间瞥见,一顺手就借了回来。
总体来说,精装本的不大的书看上去挺精致,好感度+1。内容不长,以书信往来的方式展开,读来自然有趣,不用担心中途停下下次翻开又衔接不上。故事起于买书,信件内容上涉及很多作者以及作品,对于喜欢看书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份小惊喜,看了一本书,还附赠了一份书单。
内容上来说,翻开前其实并不怎么期待,无非就是一本电影炒出来的书,看完吐一吐槽就结束了,或许还根本看不下去呢!可是出人意料的,内容简单,却一点都不觉得乏味。或许是因为只一开始,便把目光都盯在了HH和FPD的感情线之上,以至于总是迫不及待的想多读一点,或许会看到他们在什么时候来一点突破性的小发展。无论什么原因,它满足了我对阅读想要的那种享受。
1949.10.5,汉芙小姐第一次写信到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1949.10.25,FPD回信。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书信往来。汉芙小姐幽默而不失礼貌,FPD语言拿捏恰当,礼貌十足。
后来几次书信往来中,汉芙小姐幽默会打趣,FPD礼貌周全。直到1952.2.14日的回信,FPD才应了汉芙小姐的要求,将原本的称呼“汉芙小姐”变为“海莲”,这算是第一次的发展了。因为是2.14,其实或许弗兰克·德尔本是无意,只是刚好是这天而已。汉芙小姐的信依旧随性,偶尔会讲讲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会抱怨,也会调侃FPD。FPD的回信除了书本的情况,便是表达感谢,不是书店全员的感谢,便是他及妻子女儿的感谢,就是没有他。对于汉芙小姐偶尔的调侃,就像没看见一样,从未有过半点的回应。第二次发展是1968.10.26,弗兰克信的最后有几个字“想念你”。可是通过内容我并不知道汉芙小姐有没有收到这封信,有没有回信(通过内容来看,应该有不少信件的内容没有),后来1968.12.22,弗兰克去世。最后一次发展,弗兰克的妻子在信中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同点”。1997.4.9,海莲·汉芙去世,终身未嫁。
海莲性格幽默,豪爽洒脱,善良,知识丰富。弗兰克木讷,略古板,中规中矩的一个人。在他们二十多年的友情中,海莲都是主动随性的一方,而弗兰克则被动拘谨。弗兰克一直以来立场明确,他是一名书店工作人员,丈夫,父亲。在他们的友情中,他把这三个角色扮演的尽职尽责。很多封信都能让人意识到,哦!这是你的工作。哦!你有个妻子,还有两个可爱的女儿。海莲确实也很清楚,她是一个顾客。一个送出自己的善意,收到很多感谢与善意的一直想去一趟英国却没有实现的一个贫困潦倒的写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责任,二十年的缘分,始于书信,止于书信。
其实一句“想念你”,已足够让人心里翻江倒海。已让人觉得,够了,到这里刚刚好,就这样吧,该结束了。或许那个时候弗兰克知道自己已不久于世,才会有了这般越举的“想念你”。毕竟这是一个20年,对她的调侃从无半分回应的男子。
读到2.14日的时候,我在想,这一定是偶然。读到“想念你”的时候红了眼眶。读到“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的时候,心里一哽。
是我想的那个“她”吗?
我想读一读英文原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