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生札记--042
太极心法
01、无极歌
无形无象无纷拏,一片神行至道誇。
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
02、太极歌
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
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
03、四性归原歌
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04、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到。
05、八字歌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沾粘连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06、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
喉头为第二之主宰,
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掌指为第二之宾辅,
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07、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
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08、十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
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
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
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09、授秘歌
无形无象 (忘其有己),全体透空 (内外如一)。
应物自然 (随心所欲),西山悬磬 (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 (锻炼阴精),泉清河净 (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 (气血流动),尽性立命 (神充气足)。
注:以上1——9见于宋书铭传抄谱《宋远桥述记太极拳源流》
10、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炁,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 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生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
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行功之法不可废也。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11、太极行功法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味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眼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叩齿卅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卅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吾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昭于此。
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于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12、太极行功歌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阴阳位既定,始有太极出。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呵嘘呼呬吹,加嘻数成六,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治肺宜用呬,呬时手双托。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即此是长生,胸有不死药。
13、行功十要
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弹,齿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护,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腰要常揉。
14、行功十忌
忌早起科头,忌阴室纳凉,忌湿地久坐,忌冷着汗衣,忌热着晒衣,忌汗出扇风,忌灯烛照睡,忌子时房事,忌凉水着肌,忌热火灼肤。
15、行功十八伤
久视伤精,久听伤神,久卧伤气,久坐伤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至饱伤胃,多恐伤肾,多笑伤腰,多言伤液,多睡伤津,多汗伤阳,多泪伤血,多交伤髓。
16、张三丰太极拳经诀
(乾隆旧抄本太极拳经歌诀六首)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肋下气把裆撑,
背脊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注:本歌诀原为七首,后文《十三势歌》为第六首,据传为张三丰遗留。以上10——16据传为武当张三丰祖师所留
17、太极拳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伸屈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18、太极拳论
《太极拳论》系太极拳文献资料,国人对于著作常好托古,借古人之名为作者,传于后世。太极拳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实际作者待考,但仍被太极拳界奉为圭臬,影响学习太极拳的人甚深。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中国武术界门户之见甚多,而太极拳的支派亦甚众,然所有太极拳门派均不约而同尊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太极拳至文,足见其地位。
①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③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④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⑤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⑥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⑨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⑩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阐释】
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如无极拳、太极拳、形意拳(两仪拳)、三才拳、四象拳、五行拳、六合拳、七星拳、八卦拳(掌)、九宫拳(即戳脚拳),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哲学“命题”确立门派、拳种之名称的。
如《易筋经》、《易筋经•贯气诀》《浑元剑经》、《内功真经》、《陈氏太极拳图说》等传统武学著作,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为核心,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专门著作。可见《易经》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发展、成熟、完善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经典之一,用《易经》理论指导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具有千古立法不易、不失的奥妙存焉!
①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阐释】
篇中开门见山就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言:“太极是一理,太极是一法,太极是一气,太极是一妙境,太极者道也”。按数术论,太极者一也;按性说,太极乃一中也;按象说,乃全体透空之艺境;按法说,太极乃一点子;按境说,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然而太极是由无极之“无形无象”而来。
由此而看,“无极从无;太极从有”。拳本虚无,但必从有而论之。故王宗岳以“太极”立论言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内容。乃以有形有象之法,而论无形无象之拳。张横秋论“拳法”二字的精义时说:“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这就说出:“拳本道,道本一;一者,太极也”明矣!
太极乃阴阳之母。因太极、阴阳同存在一体之中,观看“太极阴阳两仪图”的图像,则自能感性的认知到太极为母,乃为一;阴阳为子女,子、女为二。阳性主动,阴性主静,同在一体中共司动静,则阳动而阴静,故太极是阴阳动静的枢机,即人身内劲、外形相互为用的动静之枢机。此枢机主要说的是“太极一是中”的枢机的功能作用。
太极阴阳两仪图
传统拳术中,人为一太极之象,内有精、神、意、气之阳气;外有筋、骨、皮、肉之阴形。精神意气借外形体而修炼成内劲,内劲从气,其性乃阳,功具“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能力,又具有能柔化外形体以至“柔弱无骨”之用。内劲其性乃阳是针对自身外之阴形而说的。
太极拳法:一阴,指外形体之拳架之式而言的;一阳,指内劲及其功能而说的。拳诀云:“一阴一阳是为拳”,即指内劲、外形匹配合一以至中和艺境之为用,即太极拳法的艺境。故外形体有动静变化,内劲亦有动静之变化。外形体的动静枢机在百会到会阴之垂线的“虚中”;内劲动静变化的枢机在“丹田气海”。
劲形合一而用,有顺从、逆从的区别,静则劲、形合一;动则劲、形分阴分阳,分虚分实,分方分圆,分刚分柔,分开分合,皆在自身太极一体中,自有阴静、阳动两仪之运用。应知“劲、形归根、归中曰静,根生外发为动”之理。
由此而知,神、意、气、劲、形、中之体用。神为一身之主宰,故神圆;意为神之使者,故意方;气为全身内外动静变化的“催化剂”,无形无象而有大作用;内劲乃修炼而成,其性阳刚故从气,其体圆从神,但有方之用而从意,聚之内有其形,散则气化无形,具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
外形性阴,但外形本身又分阴阳阳主动,阴主静,是以位置论说,外形体虽方,但有圆之用。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内劲体圆主动善变不拘而相对的外形体方主静镇静厚载是功夫。就全身内外主从而论,神意主宰着自身内劲、外形合一的攻防之动静,拳谚云:“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这个道理。意气就是神、意、气、劲的简称。
有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王宗岳以“太极”论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基本内容,是在告诉我们“道本一,法万殊”的道理。虽以太极论拳,但自身的神、意、气、劲、形、中之体、用的方方面面都要研究透彻,方可明白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的精髓,体认其真谛而有得。
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都存在着自身内的动则劲、形分阴分阳,而又攻防招法的方圆、开合、曲直、刚柔、虚实之用;静则劲、形合而归中、归根而有蓄势之态。动和静都要做到攻防招势的劲、形无过无不及才是功夫。即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劲、形之“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功夫。
外形自有六合之规矩,内劲自有收发之分寸;外形过则力被人借,对手乘势用“空力法”或“牵引法”,皆“为过上加过”之法,则自身不稳而易失!外形不及,用于攻击则不到位,无威力以致胜;用于守则防守不到位,起不到自保的作用,皆可被对手所利用。内劲不及是气不足,则可轻易被对手揉挫结而呆滞;内劲过乃气是有余,则易被对方补结而自滞。
攻防较技中劲、形两方面的过与不及,都会造成自己无法做到攻防招法的随屈就伸,必然会犯“顶扁丢抗”之四病。要想做到劲、形无过不及,能不丢不顶不扁不抗的“粘连黏随”,随屈就伸之四功境,除自身要“外形守疆界,内劲知分寸”外,还要在“粘走”之法中求之,才是正道。
③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阐释】
诀云:“一阴一阳是为拳”,说的是自身内劲之阳、外形之阴,是言“体”;“拳打一阴一阳”,说的是人刚我柔,人柔我刚,是说“用”。由此可以明白传统拳术之体、用有别。
因为“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故而体、用不可混说。此经文上句言“体”,此句论“用”,条理分明,乃大家之风范。
运用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刚柔相济的具体方法是:人以刚势来进,则我以内劲承接住其刚势,柔化我的外形顺其势以走之,走化时顺其对手运动的方向,万不可有主动改变对手运动方向的意图,只能改变自己,同时在“粘连点”后一线运用内劲之刚势在其后黏而随之运行,柔之走化之劲势和点后黏随之刚势,都要与对手之劲势的力度恰到好处,运行的快慢与对手恰如其分,劲、形两方面都要做到无过不及,则我愈走愈通畅,对手则由主动顺畅而不知不觉的就走到受击的背势。
此乃传统拳术中自身劲、形一阴一阳运用于攻防中刚柔之一阴一阳的方法。执此“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对手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此即化、打合一而用的“太极”拳法。
虽然传统拳术攻防较技的闪展腾挪拿打踢摔攻防招法有万般变化之用,然而皆由“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一理而贯串之,即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一切修炼、建体、至用的理法术功等方方面面内容,皆由此“太极”拳之理法而贯串之。这就是《易经》天人合一之理法论拳的价值。
黏为刚,走为柔,刚柔虽是二法,实为接触的一点施出。孙绿堂大师曾说:“太极一点子”,即指此柔走粘刚之一点。一点者,太极也;粘走者,两仪也,两仪即阴阳、刚柔、动静。
因为太极乃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故传统拳术攻防功夫达到“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艺境,方为太极之拳法。然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如何才能修炼得功夫上身呢?请看下面前贤的认识。
④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阐释】
王宗岳在这里提出了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的具体的方法之升华的序列模式。分出了先要“着熟”,然后方能“懂劲”,最终达到“神明”的练功之顺序。
那什么是“着熟”,具体指什么?
如果按照练功步骤说有两个阶段:
一为传统拳术套路中的各种攻防招式,要熟而又熟,以此建立自身内的动静、刚柔、虚实、方圆、开合的攻防机体、机制,此是建体的着熟阶段;
再通过具体攻防招式的喂手、拆手、拆拳、盘架子(就是盘拳过手)、推手、模拟实战等修炼方法,体会各种攻防招法的技战术目的,及各种攻防招法变化的自身内在攻防机制运用攻防法则的能力,要使自身内外通透。
再进一步通过盘较,使自身内劲、外形阴阳相济,实施攻防招法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四者合为一体,时时符合要领,处处合乎法则、规矩,做到自身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此即为着熟攻防功夫阶段了。因为此着熟阶段,以下乘形拳功夫为主,故曰为:“形拳招熟”。其攻防功夫艺境描述如下:
形拳招熟的攻防招法之实施,乃至妙变化之自出为基本法则。其式身法忽高起忽低盘,或左闪或右趋,或右闪左趋;似进非进,似退非退;进中退、退中进;近而远、远而近,恍惚形如神飞无定。
其所实施的攻防招法中有欺诈、诳骗、引诱、惊骇之式;有横竖、斜直、伸缩、吞吐、折叠、奇正之机,以诸式连合一式而出之,拳打一挂鞭,暴打连环,谓之形拳招熟的艺境。然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
可知,形拳招熟的功夫艺境,含有三个内容:
一是攻防招法的变化至妙之自出,连而不断,谓之招熟;
二是各种攻防招法齐备,皆能自变至妙而出之谓之招法全运用能力全;
三是必须身柔若絮,而又灵活稳准,才能以形攻形,形到后而乃能胜之,将人跌仆于地。
由此可知,形拳招熟的小成攻防功夫艺境,主要完成的是“外形体”的攻防技术、技巧、功夫之内容。
故曰:“为成手的入门筑基阶段”。
虽曰形拳招熟,亦果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明艺境。
形拳招熟者,后天之功此又形拳招熟立名之精义者也。要在此形拳招熟功夫的基础上进一步求“懂劲”。
什么是“懂劲”?懂什么劲?
首先要懂的劲,即懂自己身内的内劲,外形之“筋劲骨力”的劲力;内劲和外形主从相互为用的“劲力关系”。明白上述两点,在做到与人推手、攻防较技时,顺随为法,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走不离;形不离劲,劲不离形,内劲、外形刚柔相济以为用。达到此艺境,是谓之懂劲功夫阶段了。
因为此懂劲功夫阶段,以中乘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气、意拳为主,故名之曰:“气、意拳懂劲”。
其攻防功夫艺境描述如下:
气(意)拳懂劲,此气拳,就是意拳,即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君臣主从的拳法,崇尚以意用气,意即是气。认为意到气到,气到则力到,故尚巧。即以内劲为主,外形为从,宾主分明,中道皇皇。而气拳的功夫艺境,纯以劲形反蓄的阴阳逆从法为法式,采用“劲形双控”的机制。自身内由于有了分身法的修炼为基础,可以自然的做到及形成: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伏机双控的攻防机制之运用了。
其特点是:
攻防招法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要在身心空灵而手灵妙,猝变无心动中徨徨之色,动静皆自然力也。能潜神熟练,自可时至神知的境界。
文中带点者的论述内容,就较全面的将暗劲法式阴阳逆从之懂劲阶段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特点论说的清楚而又明白了。
特别注意的是要将形拳招熟明劲法式之劲形顺从的招熟阶段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攻防招法至妙变化之自出的特点和暗劲法式的劲形逆从之懂劲阶段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特点之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的特点区别开来。
而明劲法式的顺从阶段形拳招熟所要求的身法功夫是身柔若絮、灵活、稳、准而已;可暗劲法式的逆从懂劲阶段所要求的身法功夫却是身心空灵而手灵妙,猝变无心动中徨徨之色,动静皆自然力也。
逆从法的攻防功夫阶段运用攻防招法的机制乃是内气、外形逆从的伏机双控之机制,又运用的是不先物为的无为法式,即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为特点,故而在比武较技之中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自然圆通活泼而无滞,流畅自然了。拳势以缩、小、绵、软、巧为主要形势,故曰:即之也温的尚巧者也。
莫要小瞧明劲法式顺从之形拳招熟阶段的攻防招法至妙变化之自出的特点和暗劲法式逆从懂劲阶段的攻防招法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为特点之微妙的差异,这是有作法和无为法在攻防机制、法则上存在的本质上的区别。就这一点区别处,是因为适时的转法而造成的攻防功夫艺境层次和升华的根本原因。
而此处的手灵妙的含义是指什么内容而说的呢?这就是指不撄人之力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相互为用的攻防能力而言的。就是: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付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
摘自——李亦与畬《五字诀•劲整》
能如此而运用者,就是手空灵之精义妙旨尔。这些,就是暗劲功夫逆从懂劲阶段的攻防功夫的特点。
由上面分析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着熟是渐渐修炼出来的的功夫,是由自身原来攻防机制的无序,渐修炼到自身内攻防机制的有序;而懂劲是在自身内攻防机制有序的基础上修炼而悟出来的如何随机运用内劲、外形之刚柔的功夫。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是由着熟量的积累到懂劲的质变的飞跃过程。
懂劲是修炼过程中质变飞跃的产物,修炼得法而勤于思,可能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可明显得体现而显现得出来,相对而言,着熟的时间就长的多,甚至修炼终生而不能得之。
自身攻防功夫达到气、意拳懂劲的中乘阶段,再由懂劲继续修炼,由于能自觉的做到“行成于思”,每日修炼不辍,攻防功夫日新月异,积时日久即可阶级神明艺境。何谓神明艺境?前贤多有论说描述,择其要者而言之:“自身全体透空,继而达到无形无象,双轻而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而不近于重,则为“离虚”。
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应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对手之坚刚尽化无有矣!内之虚灵不昧,能至于外之清明,有感而应,不虑而通,不谋而当,发在不发之中,发必中的”。此说非用心练拳体悟,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是不能豁然贯通的。尤其须要经常与他人较技,专门修练地盘的靠法、人盘的肘膝之法而用“粘走”方法,才能彻底达到神明艺境。才能彻底豁然贯通。
⑤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阐释】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要达到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之各层攻防功夫艺境,首要的是身法功夫,习拳先要得到身法功夫的要领。王宗岳先生言简意赅,我以初练者的身法要求说起。
当场一站,将身置在前后两腿中间,劲势前三后七或前四后六,功夫渐熟即可阴阳对五。虚胸实腹,心气沉丹田,即平心静气。百会虚领,双足踩地,领内气轻灵上升直至百会而有上顶(至顶而止)之势,前颌微收,畅开十二重楼,是谓“虚灵顶劲”,即“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由百会穴至会阴穴再至两腿中间,设想为一“虚中”之轴,久之内有中轴之情景存焉!此即太极一是中之中轴。此中轴一立,自身前后左右不偏不倚,是为身法中正安舒,此即“安轴定位”法。
然后再细致而求: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此谓自身劲形不偏不倚,可有劲形的“阳遁阴使用于攻,阴遁阳使用于守”。
“左实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一说“体”,即自身手足动转的开合、方圆变化要做到上下相随。如右足落地为实,配以右手上起为虚;同时左手下落为实,左足提起为虚。左右手足,反之亦然。果真能如此做到自身中正安舒,外形的手足上下相随,动转开合、方圆变化自如,则可有外形、内劲的忽隐忽现的变化之妙用!二说“用”,自身中正安舒,手足虚实上下相随纯熟,动转开合则应以“趋避”法用之。
若对手攻击我之左侧方,则实在左边一点,我左避变虚以空之,右侧则趋之以进击;若对手袭击我右侧方一点,则重在右边一点,而我用右避之法以化之,左侧则趋之以进击。
此趋避之法全在“虚中”之用,务使对手劲力失其准绳,使对手捉摸不定,方为妙手!“避”法非逃跑,乃应随得当之谓也。是“粘走”之法应用于攻防招法实施中的效果,乃“闪开正中定横中”,“让中不让乃为佳”之具体方法的实施。
气沉丹田有两个作用:
一是贯彻身法上虚下实不倒翁的自身攻防动变稳健灵敏之用;
二是“气沉丹田得润身”,产生内劲。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内劲。
强身健体,开智增慧,养性修真,攻防变化的“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皆赖此内劲的功能作用。
⑥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阐释】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如能达到上述的要求,较技时如:对手仰之引我向上运动,则我劲意在与彼接触点中,将外形体柔化沾连之以走化,在接触点下一线粘而随之,即达到最高点时,我动势劲意尚长而有余,彼动势劲意已短而不足,使其有高不可攀之感觉;
如对手俯之引我向下运动,则我劲意在与彼接触点中,将外形体柔化沾连之以走化,在接触点上一线粘而随之,即达到最深点位时,我动势劲意尚长而有余,彼动势劲意已短而不足,使其有深不可测之感觉;
如对手向我方向进而击之,我劲意在接触点中将自身外形体柔化沾连之以走化,在接触点彼方侧一线粘而随之,使对手感觉愈进愈长,而有长不可及之感觉;
如对手将我引向其自己方向运动,我之劲意在接触点中,将外形体柔化沾连而随之,在接触点我方侧一线粘而随之,随对手之势而进击,会使对手感到愈退愈有被迫促之感而不得力。
上下进退的四个方向的运动,皆运用随屈就伸的粘走方法,在运行中我求近舍远,虽不主宰对手而对手无不被我主宰,我表面上处于被动,实质运行中被动的是对方。此乃传统拳术的元进说之一。
王宗岳先生前后列举了拳术攻防的左右、上下、前后共六个方向的运用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例证,说明如何用近而舍远,如何在被动中求得实质性上的主动权;
说明一点子“粘走相生”的随屈就伸之方法,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太极艺境的清静“无为”之拳法。传统拳术中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小力打大力,以慢胜快,无为而无不为,以不变应万变之攻防功夫艺境的种种描述,在“粘走”方法的运使中皆可一目了然。
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阐释】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只有做到自身中正安舒,上下相随,内劲外形合一,神形兼备,劲形无过不及,才能在攻防较技中坦然的做到粘走相生,化打合一。
这需要内感通灵的知人功夫艺境,如此方能在各种攻防招法的实施中与对手随屈就伸,粘连黏随,对方的一点力都不能加于我,蝇虫落下立足之力我都不给。
攻守变化随时都能做到这样轻灵敏捷,对手自然不会知道我拳势变化的真实意图,而我却能时时处处知道对手拳势劲形的动变意图,这样内感通灵的顺化之功夫艺境,已然技超群雄,所向无敌。究其所因,皆因为实施“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清静无为法式尔。
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阐释】
前面的文章皆从正面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之精髓、真谛。此段又从正反两方面做一对比,来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是清静“无为”法式,即“太极拳法”。
此段首先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攻防功夫技艺历来旁门左道甚多。这是王宗岳先生所处年代习拳练武风气的一种如实写照。所谓的“旁门左道”,乃指“武练法、横练法、糊涂练法”,因为这些练法皆属于背道而驰的“有为”法式。
此说“旁门”,并不包含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因为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都有“内炼丹田一口气”的修炼内劲的系列方法,都是以悟空、练空、用空为宗旨的内修文体成而有武事之外用。
但是,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的修炼之人,或不得明师真传,或不求懂劲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之神拳神明艺境,停留在初期的招法攻防的形拳招熟阶段,不采用顺随为法的无为法式,稍有不慎,而求大力、快速、强壮,用武练、横练法修炼武事之用,即可流入到旁门之“有为法”中,而不能修练得“文体成,武用精”的正果。即使是太极拳门中之人也不例外。所谓“旁门”,即指不按正法修炼而言。
“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之句,是在告诉习拳者,较技时能实施“四两拨千斤”之技法者,显然不是力量大的效果,是攻防技术、技巧、功夫的写照,充分体现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弱胜强,近打远,力小打力大,慢胜快”的传统拳术攻防功夫。拳谚云:“粘连黏随许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凭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形象的概括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理、法、术、功的精髓、真谛,可以见到前贤见解之精辟。
看白发老人战胜众人攻击时的神态,自在从容,心清气静,不慌不忙,挨着何处何处发,皆是随屈就伸、顺势借力的清静“无为”法式的实施,顷刻间能将众人跌的跌、倾的倾、仆的仆、倒的倒。这样的效果,一个老年人只凭招法用的快如何能够做得到呢?
⑨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阐释】
攻防较技时立身中正安舒,松静自然,形虚气运,气沉丹田,虚胸实腹,自身犹如一架天平,乃尾闾中正神贯顶、百会虚领顶劲所至。
形用半,劲用对五,手足上下相随,水平四象动转,一气九节贯串,一神虚灵不昧,内外周身一家,运转动变犹如车轮一般。
以此与人粘连,偏沉于己,柔以走化之;偏沉于彼,刚以粘逼之。攻防皆在粘走之中运作,即“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顺随为法。贯彻的是“一阴一阳是为拳”和“拳打一阴一阳”的法则。如果犯了“双重”,则滞而动转变化不灵,是为病。
每见有人修炼拳术攻防之道已有数年,已然几年纯熟功夫,但不能运使于攻防变化之中,与人试手较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此乃未能悟透“双重”之病的缘故。解决体、用“双重”的问题,这是习拳者急需解决的至关重要的课题之一。
传统拳术中,形有虚实开合的上下相随方法,得此,外形的攻防动变功夫纯熟,可不犯双浮、双重之病;
内劲以丹田气海为中心外发、内收以为用,而气道要阳发阴收,得此,内劲的动变收发气道功夫纯熟,可不犯双重之病;
内劲与外形体配合有逆从之法,劲势明白,自可保证阴阳动变平衡,可不犯双重之病;
任何攻防招法变化的实施,除保证上述劲形的法则外,还要保证在“中土不离位”的基础上运使乃自身内不犯双重之病;
与对手攻防较技时持“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法则为法,便可不犯双重之病。顺随为法,就能做到随屈就伸,不丢不顶、不扁不抗,才能讨到粘走相生之消息,这是“听探、顺化相互为用”的真功夫,即“一阴一阳是为拳”和“拳打一阴一阳”之法则的正确运用,也是自身攻防机“体和用”之法则。知此,是谓明拳术者。
⑩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阐释】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双重之病的发生,须知阴阳。此阴阳乃指“一阴一阳是为拳”的自身攻防功夫之机“体”而说的;此阴阳又指“拳打一阴一阳”的攻防机体之“用”而言的。由此可知,避免双重之病,要从自身攻防机体、攻防机体之用两方面找原因。
首先要知道自身攻防机体内最大的一对阴阳是指什么而说的?一阴者,外形体也,外形体的上下相随功夫要做的正确;一阳者,内劲体也,内劲有升降涨渺四象之用,劲道阳发阴收要运行的清楚;内劲、外形柔外刚中匹配如一的阴阳逆从、劲形反蓄要运行的正确。
此伏机双控的攻防机制乃产生自身“弹簧效应”的功夫,机传统拳术中“形开劲合,形升劲降;形合劲开,形降劲升”的方法。自身能够准确的做到,即自身的劲形阴阳相济的功夫备矣!自己修炼,可以不犯双重之病矣!谓之知己的功夫。
再知动手较技时的阴阳,动手较技的大法则是“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刚柔相济,依此而用,是得较技攻防刚柔相济的真功夫。
具体的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走相生,化打合一才是以柔用刚之真功夫。走为阴形走化而成,粘为阳劲刚法之势,但要由一点子分阴阳而施出。在搭手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接触点上,亦都体现出内劲、外形刚柔合一而用,即阴柔之外形借助于内劲得以柔曲走化不离阳刚内劲刚直粘逼;阳刚之内劲借助于阴柔之外形得以刚直粘逼不离阴形柔曲走化。
只有做到自身劲形合一,在与人较技时做到“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柔化刚法,以柔用刚,阴阳迭神其用”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方为懂劲,方可得阴阳相济的真攻防功夫艺境,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双重之病。攻防功夫艺境达到此个境界,可谓之神拳神明的大成艺境。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能达到粘走相生之懂劲的境界阶段,此后就愈练愈精,粘走相生不差毫厘,再加默识揣摩,即行成于思,渐至达到从心所欲的艺境。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和运用的法则,本是“舍己之欲,唯道是从”即练己而明“道”以为用;取从人之动静的清静“无为”法式而用之。就是曲化直发的以柔用刚之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法式。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舍曲化直发的以柔用刚之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法式不求,而从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不直接相关的力大、快速‘强壮’硬横‘凶猛等远处的方法求之,或在攻防招法曲化直发的外形变化之智巧中求之,与拳法正道已经“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欲求拳术真谛,获得真攻防功夫,于此细节处不可不分辨清楚,以免误入歧途进入旁门左道,因此而作《太极拳论》,亦阐明传统拳学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阶梯之精髓、真谛。
19.结语
武当秘传太极拳由宋代武当高道张三丰祖师始创,统称五行八法十三式。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太极十三式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为五行;掤、捋、挤、按、采 、挒、肘、靠是八法乃八卦。由桩而气而五行六合而拳架,再推手、散手至出神入化合于道。其术纲领大全---行功走架,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行云流水,松静自然;运劲时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于防身应敌者,非遭困厄不发,发则所向披靡, 似苍鹰搏兔,又似灵猫捕鼠,凌厉若风,无往而不胜。形神具备,内外兼修,健体、益智 、增寿、防身御敌,其术精妙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