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终身写作》诗歌评论谈写作
【诗歌】对网络下诗歌困境的回应

【诗歌】对网络下诗歌困境的回应

作者: 半粒朱瑾 | 来源:发表于2019-10-16 20:24 被阅读0次

    一年后,我终于有时间再次翻看《星星诗刊·诗歌理论》2016-01期的《“作为元素的诗歌”与新世纪诗歌的“世俗化”》一文,从曾今的拜读与惶恐,到现在独立思考并回应,看来我还是有所成长吧。以下是对文中提出的问题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文中的提到的现象:

    1.诗歌的不断世俗化,表现在关注点从神到人再到人的潜意识、语言选择口语化俚语化。

    2.诗歌传播依赖”事件“、依赖媒体。

    3.诗歌价值理念的多元化。

    我的看法

    1.只要语言载体、节奏性不变,无论怎样演变和杂交都是诗。从古至今,艺术的服务对象都是人,无论是满足人的什么需求,只要是顺应了人的需求,就是合格的艺术。至于在各种评价尺度下的表现如何,那就可遇不可求了;能否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恐怕只有把握时代精神和寻求创新才行。

    2.这是社会历史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但是相对于摄影技术对绘画的影响,这种变化对诗歌演变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追逐事件的人不是爱诗的读者,爱诗的读者不会在诗中追逐事件,因此作者也大可不必追逐热点,而是要适当摄取,服务于艺术表达。

    诗歌依靠“事件”传播面临的潜在问题是,诗歌如何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有效传播——诗人群和大众。诗人群的传播还不算困难,毕竟诗人们多少都有自己的圈子,亟待解决的不过是圈子的割裂。至于大众,虽然说诗歌需要读者才算完成了自身的活动,但未必需要强求大众参与。从古至今,艺术都不是人人都参与的了的。

    综上,解决的办法是对网络诗歌进行有益的整合,让广大诗人融入到唯一一个自由、开放的发表和交流平台中。最好这个组织在社会上能有强大话语权,借助新媒体打通圈内和圈外的屏障。

    3.原文说到,“朦胧诗派”是诗歌最后的流派。这其实是值得庆幸的。艺术摆脱了单一的评价体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纵然有混乱,但也是赋予了艺术更大的自由,有助于艺术自身繁荣发展。同时,面对鱼龙混杂的场面最头疼的不过是批评家,纵然作者需要评论家的理论指导,但是过分依赖理论,只会导致缺乏创新,为了理论而艺术。要知道,艺术终究是从人出发走向理论,最终回到人的活动,只照着理论而创作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余秀华所言“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歌】对网络下诗歌困境的回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xp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