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包总。 2018.11.51星期二
![](https://img.haomeiwen.com/i8712203/26bc7f4bdf6c086f.jpg)
360副总裁当众发飙,能控制时间,真的是一种水平
10月27日,中国计算机大会重磅嘉宾360副总裁谭晓生,因不满中国计算机大会的议程安排、时间控制等问题,现场发飙,怒摔话筒,并且一起之下宣布:大会可以散会了!
很多网友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位上市公司的副总裁,当众摔话筒的行为,但我却旗帜鲜明的支持360这位副总裁。
我痛恨没有时间观念的一切行径。从多方面看到的信息来看,谭晓生登台是在预定时间的40分钟之后。
眼看就餐时间临近,已经有听众悄然离去。而在他之后,还有4位嘉宾。
那些之前拖堂的嘉宾,你们的契约精神何在?大会主办方,你们又是如何控制节奏,保证效率?
像中国计算机大会这么重要的会议,提前不做好安排,到最后嘉宾和观众都不得不长时间等待,怨不得人家发火,人家也有自己的日程安排。
当你的职位越高,能力越强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每一天的时间段都安排好了,你打乱一个计划就等于一天浪费了,谭晓生这一摔,看似没有风度,其实是当头棒喝。
我们的会议文化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了?
真正有水平的人,都是善于控制的。
你一定听过不少演讲,你肯定会发现优秀的演讲一定不是讲话最长的那位,而是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把观点表达清楚的那一位。
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望,控制自己的表达时间,这样的会议,才是高效的会议。
任何一个团队,如果学不会控制,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占据大部分光芒和时间,就会剥夺他人成长的机会。
02
没能力的人坐在会议上,就有在做事的错觉
中国人是热爱开会的。
我们不是去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
至于为什么人们那么乐于开会,有人说是:没能力的人坐在会议上,就有在做事的错觉。
这个解释还是蛮有趣的,如果开会真为研究问题,解决事情,友好沟通也就罢了,但是总有一些会议,让你觉得简直是在浪费生命!
比方说:
①领导说简单说两句的意思是,这两句话要说两小时
②为了体现民主,一件很小的事情,开会讨论三小时
③开会中领导走开,说大家别走开自己马上回来,结果一小时后才回来
当然无尽的会议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至少给职场人一个既表明态度,又不失礼貌的拒绝人的新方式:不好意思啊,我在开会,一会儿给你回。
《哈佛商业评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93%的企业中,一个每周一次的常务会议可能都是低效率。
无效的会议和充满散漫的领导讲话、俗气的幻灯片和痛苦的沉默... ...
更奇葩的是,有些会议还充斥着争吵扯皮、人身攻击、长篇大论、议而不决、大会套小会,最后往往都是你开你的会,我干我的活。
无效的会议增多之后,公司效率不但不见长,反之带来更多的关系问题和管理矛盾。
03
站着开会,效率三倍
既然无效冗杂的会议劳民伤财,员工怨声载道,如何提高会议的效率也是管理者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不然最后估计会议室只剩老板一个人表演“独角戏”了!
谷歌的会议倡导用数据支持你的决策,因为大多数的会议都是用来做决定的,崇尚数据,那么就会减少没必要的假设、争论和凭空的总结。
总之,没有数据,就请闭嘴!
谷歌会议的效率规则是:在一次会议中不超过 10 人;每次会议都需要有决策者在房间里,并且不能等到会议开始后才开始做决定。
而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调研,一场高效的会议一定会明确设定好角色:主持人、决策者、参与者、记录员,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
通过角色的设定,可以让每个人紧张起来。
全球最通用和最高效的开会方式就是:站着开会。
这真的不是段子,已经有研究证明,坐着开会虽然舒适,但会让与会者忽略时间的流逝,拖慢会议效率,因而平均比站着开会多用34%的时间。
在站会中,一般只讨论三件事:
①昨天我完成了什么?
②今天我要去做什么?
③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阻力?
而最佳开会模式,一般有五种共性:
①开会时长:1小时以内
②单次发言时长:3分钟内
③开会惩罚措施:群内发红包
④开会地点:距离所有人最近的地点
⑤开会原则:事前多准备,时间越节省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正式沟通也应该鼓励。
比如,在阳台抽烟的时候聊一聊、茶水间倒水泡茶的时间,问相邻座位的人一个简单的问题、午餐间的对话……
这样的会面,效率远高于正式的会议。
另外大家常用的头脑风暴式的会议,最大的缺点也是每个人表达的时间太长,导致会议的效率不高。
头脑风暴最佳的方式如下图:
总之: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是体现在工作成果的大小上,而不是会议上发言时间的长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