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小李娟很是烦恼,乖巧可爱的儿子突然变了,变得脾气暴躁,没有耐心,不愿跟爸爸妈妈亲近,不再是以前那个乖巧听话的宝宝了。娟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这孩子怎么了?
娟的儿子小军今年十二岁,刚上初一。很明显,这是孩子青春期的特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作为父母,我们应知,青春期孩子猝不及防的变化是必然的。
我认为, 不是孩子怎么了,而是父母怎么了。作为父母,我们没有跟上孩子的变化。孩子急切的想要成长,而我们还固执的延续着以往的相处模式,这自然是行不通。所以,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已是不合时宜了。
我们得变,我们得跟着孩子的节奏一起变化。这样才能在动态中保持亲子关系的平衡,和谐。否则,孩子已经跑出去很久了,我们还步履蹒跚在后面不紧不慢,如何并肩前行?
青春期的孩子看似满身是刺,实则内心很是需要父母关爱。拒绝亲近的表象,实则是希望引起注意。对孩子需求的关注,发自内心的给予爱,这是对付青春期孩子的法宝。
至于如何爱,每个家庭自然是各有千秋。
上古时代大禹治水很是成功,大禹采取了“疏浚”的方法,区别于其父亲鲧的“湮堵”之法。我窃以为,亲子关系犹如治水。
“湮堵”是硬碰硬,不是两败俱伤,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便我们用父母的威严压制了孩子的火气,这也无非是治标不治本,孩子内心不是服气,只是暂时虚与委蛇,谁知道屈服的背后会不会有更大的阴谋,或者会不会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呢?
“疏浚”之法,这是为孩子的情绪打开一个口子,这是理解的基础,这是父母愿意放低身段,承担自己不安的勇气。为人父母在没有智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前,不妨后退一步,这至少可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和谐。在次我有深切的体会。
当我不再自以为是的以父母之名要求孩子时,孩子的态度开始软化了,孩子也能虚心听取家长的建议了。我允许他可以自由的使用手机,他不止玩了手机,作业也按时完成了。这一点,并没有像孩子爸爸想象中的情形发生——孩子完全深陷手机不能自己。当然,在放开孩子这个过程,你或许要忍受自己内心对孩子期待的节奏突然的打乱,这或许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不可控。这个过程,我忍受了半年。如今我从不会干涉孩子玩手机了。他的学习成绩也从下降,到慢慢回升的阶段。我想这是一种渐入佳境。
亲子关系的融洽从来都不是来自情绪而是关爱,真心实意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