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
昨天早晨5:50从家出发去机场,老公要去外地7:35的飞机,我跟着去不是要送他,而是要负责把车开回来。本来老公不想折腾我,自己准备去乘机场大巴,可是大巴最早一班是6点,有时经常晚点或人满。所以怕来不及,才让我跟着去的。我开车回到家刚7点,平时这个时候,我还躺在床上摆弄手机呢。而今天已经做完一项事儿了,上午还有特别充分的时间做更多的事。
最近我在喜马拉雅音听一本日本作家中岛孝志写的《四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时间管理》一书,书中讲到:如果你早上四点起床的话,你上午就有8个小时的支配时间,凌晨4点到中午12点,刚好8小时。下午也有8个小时的时间,睡眠也有6-8小时的时间。中岛孝志坚持一日三分法,所以他的工作效率很高。他既是上班族、又是记者、培训师,他还做过出版社、物流、在商学院执教、在电视节目中担任评委,但他说他完全没有时间不够用的感觉。
看看早起好处有多多啊。古话说的好,“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一小时等于晚上三小时的功效。早上的时间这么金贵,为什么大家还没有养成早起的习惯呢。尤其年轻人晚上不睡,早晨不起的大有人在。只有上点岁数的人,由于生理原因早上睡不着了,像我现在虽然早晨不早起,但早醒。地球人都知道这个习惯好,但又有几个中年以下的人能做到呢。所以成功的人少,平庸的人多,就不奇怪了。
上午简单干点家务,就开始端坐在书桌前阅读了。话说这段时间,我从感觉小恙,去看病、查病,到单位体检查病、看病,一顿忙乎。大约有半个多月没阅读纸质书了(只是手机碎片阅读)。好在公号文章还坚持写着。看病的事暂告一段落,该恢复每日阅读了。为什么人们总对纸质书阅读感到不爽和压力,因为看书就好像是在学习,学习就会有压力,有压力的事就不愿意做。而手机阅读,是类似娱乐活动,什么感兴趣就看什么,不但没有压力,反而全是乐趣。所以大家都感觉涮手机时间过得飞快。
我目前是第二遍阅读《瓦尔登湖》,该书文字有些晦涩,故阅读难度较大,有点像肯专业书籍的感觉(看得很慢)。要不当年出版社只印刷了1000册,学者专家好评如潮,一再推荐,却没有促进它的销量,上市五个星期销掉689册,第二年卖了65本,剩下的200多本好长时间才卖完。作者生前并没有加印。这本书真正畅销成为经典是作者去世好多年以后的事。
据说,这本书滞销很大程度上是文本晦涩和思想激进造成的。书中大量引经据典,没有文化,特别是没有古典知识的人几乎无法领略内涵。如今社会发展到高科技时代,各种专业知识传播极为便利和广泛,人们文化水平、认知能力普遍提高。读这本书,事先也要运运气,静静心才能看进去,思考后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
书中写到:“文字是最贵重的圣物,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和我们的关系更为亲近,也更具普遍性,它本身是最贴近生活的艺术品。希腊文学的丰碑记载着两千多年的春秋。而且和那些饱经风霜的遗址比,文字的记载具有一种更为成熟的金秋之美。书籍是全世界的财富。书的作者是各个社会阶段当之无愧的贵族。” 作者对文字魅力的评价非常之高,它比历史遗址更承载着历史。
“我们这个镇上,除了个别人,大家对优秀的或者顶尖的文学作品没兴趣,只顾着养牛开店。啥年代人们都以是向钱看为第一要务,物质欲望人人都有,精神食粮不是人人都想要的。人们想读的话其实 触手可及,可是愿意去熟悉他们的人微乎其微。”看来让人们阅读优秀经典作品,陶冶情操在哪个年代都不好推广啊!又一次印证读书是件苦差事,对某些人来说比体力劳动还苦。我们看八卦新闻精神头都挺足的(也包括我),因为读它不用走心,不用动脑,轻松且快乐。看大部头作品需要聚精会神且边看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根本就看不进去。有好走的平坦之路,谁不走;谁愿意跋涉泥泞小路。有句流行语:“成功的路上不拥挤”。多数人都想成功,但却喜欢走好走的路,好走的路是大众的路,该路人满为患啊。
“我真的认为镇上那些不识字的人固然是文盲,那些能认字的却只读儿童图书或弱智读物的人,也好不到哪去,两者没啥区别。”看看吧,把多数人都贬一通,谁还买你的书。“并非所有书籍都无趣,如果我们能够看进去和领悟,那么有些话比清晨和春天更有益我们的生活。说不定能让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焕然一新。有许多人因为读了某书而开启全新的阶段。当前难以言说的道理,我们或许发现其他地方有人说过了,让我们感到困扰、惶惑、迷惘的问题,所有智者也都曾遇到,而且已经根据各自的能力,用他们的文字与人生对每个问题做出了解答。”说明书是传道受业解惑者。 “我们需要鞭策,我们就是公牛,需要抽打才会快跑。”没有外力的努力者是少数人啊。作者对阅读书籍的效用讲的真是清楚明白。我国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有相对完善的公办学校供小孩学习,没有供成人进修的地方。”提出终身学习的构思。 “我们花了许多钱来治疗身体的疾病,对精神的疾患去不管不问。”又提出心理健康的问题来了。这些问题现在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今我们应该设立非公办学校,无论男女成年之后,都能继续接受教育(如今的老年大学)。我们应该把城镇变成大学,让年长的居民成为大学的研究员,有闲暇用他们的余生去进行博雅研究(我查了百度,博雅教育即西方经典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 又可译为通识教育、文科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难道全世界永远只拥有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吗?”提出普及高等教育的设想,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吻合。看到这里我心里升腾起强烈敬仰之情,对作者在100多年前,便能够提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普及教育等理念,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新英格兰可以聘请全世界所有智者来授课,为她们提供食宿,彻底地改变封闭落后的面貌,那就是我们想要的那种特殊学校,贵族我们不想要,我们要的是高贵的城镇(教育普及)。如果有必要的话,少建一座桥吧,过河绕点路也无妨,请至少修起一座知识的桥(最值得投资的是人,而不是物),让他跨越包围我们。”提升全民素质,这就是我们如今大学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思路。
对于家庭来说,就是少买(或卖掉)一套房,送孩子(升学)留学开眼界、见世面。即使学的不太好的人,完成这套培养体系后,他的思维结构、认知水平也比没上过这学的人要强好多的。这思想真是太超前了。就是现在我们有些保守的人,特别是自己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买房买车是他们的奋斗目标,投资教育可舍不得,花钱学习就抱怨,总说过去好(八十年代以前)上啥学都免费。
现在我们知道了,免费的东西哪有好东西。好的东西稀少、金贵,供不应求,不但不免费,还贼贵。今天我看到一个论点说:就中国人爱相信有什么“物美价廉”的东西。真实情况是什么年代什么物品,物美都是价高。我的理解是:好东西一定价贵,但贵不一定是好东西(有以次充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