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256天。2020.11.04
在许维素老师的督导课上,关于咨询师的情感卷入(指对来访者过于坎坷的经历、惨绝人寰的遭遇等而心痛,不自觉投入超出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关系的可能会影响咨询方向与效果的情感)时说:“咨询师保持中立与投入专业感情”,并就此讲解了如何避免卷入:
1.多看来访者面对“困境”时应对策略、支持TA坚持到今天的资源、内在力量和所具备的某些特质,以及这些“磨难”会给其成长带来什么智慧或礼物?而非这凄惨的经历本身,让咨询师感动的是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坚强、勇敢,以及对生命的不放弃。
2. 多视角多面向看“事件”全貌。来访者所陈述、诉说的内容,一般都是经过筛选、过滤和选择(不一定是刻意的为之,但人性本如此,总会不自觉的讲有利于自己的部分),所以当咨询师听到来访者的故事时,在同理共情甚至不自觉产生心痛怜悯之心时,问问来访者,TA的一些重要他人(父母、爱人、兄弟姐妹、同学、朋友、老师等)怎么看?这样的处境谁帮助过TA?他们给TA的建议是什么?
3.咨询师卷入后的反思,反思“心痛、怜悯和眼泪是为谁的?来访者还是自己?”
4.如果抽离不出“卷入”,督导或转介。
关于专业感情,昨晚复盘,与几位老师探讨让我有了更多的理解,如专业感情就是提醒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边界清晰。今天看《尊重与希望》这本书,又让我想到,强调“专业”的感情,或许是强调咨询师的专业角色、职责,作为咨询师,脑海中时刻有根弦那就是什么是专业角色、职责允许的,什么是限制的。咨询师在会谈中能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专业”还意味着咨访关系的纯粹性。纯粹了才够保持专业纯粹性,才能够更好的协助来访者的自我成长。任何关系一旦边界模糊不清,或者各种关系掺合在一起,那么迟早都会出状况的。就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等出现问题或关系破裂大多数都与不遵守边界有关。想到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共情、回应、提问的措辞、未知的态度、中立的呈现等,无不秉承“专业”要求,或许在某个点上,对来访者下意识的肯定与否定、对与错、好与坏的回应,都不经意中带着个人的感情和倾向性,无意的将自己的价值观、是非观等带进会谈中而影响来访者的选择以及咨询方向。但咨询师也是人,卷入其中也很正常,及时的觉察、调整,或者去督导,看看自己成长的点在哪里。又或者,大量的实践,接触个案的多了,或许就能更深地知道咨询师要怎么做才能使来访者的利益最大化(通过咨询促使来访者自我决定最大化、自我成长最大化)。
写到这儿,重头读一遍,有一种强烈的念头,以后再做咨询师,估计胆子会更小,说话更谨慎,甚至不知道该说还是不该说,该说地方思考怎么说合适,不该说时做点什么呢。不过也好借此找找“惜字如金”感觉及观察与之前的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