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一个很惊心的现实:北京大学的大一新生中有一半学生觉得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心理学教授说这种现象叫“心空”。
我们多数家长都在一门心思让孩子考上清北,祝福词都是“左脚清华,右脚北大”,不是让他学会劈叉,而是告诉他这样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考到北大的很多孩子没有觉得生活有意思,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为什么满腹诗书的孩子们的心是“空”的,他们没有特别让自己激动的事情,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
就在前几天,附近一个小区一个14岁的女孩子跳楼了,同时一个39岁的男人也跳楼了。据说那个14岁的女孩子因为整天在家里玩手机,快考试了父母说了她几句,受不了从楼上一跃而下。男人是因为这几年事业发展不景气,生活压力太大,选择从楼顶上跳下来。听了让人如此心痛。
我感到的是震惊,没有想到一个生命就可以如此轻易地结束了,我们多么热爱这来之不易的生命,我们费尽心力去让生命长久再长久一点,可是就有人把它轻易抛弃。这一两年当中我听到类似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就在我们身边发生。
我们的社会已经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压力之下,在看似平静的小区里,那些亮着灯的窗口中又都有着怎样一颗颗躁动不安濒临崩溃的心啊。
就像上面两个自杀的人,我相信如果了解他们的经历与心路历程,一定会理解他们的行为。在他们看来,这种行为是不可避免的,是心理和身体已经承受不住而产生的反应。在这之前他们也曾经是热爱生活、热情满怀、想着要好好过一生的人,他们曾经眼里有光地去迎接每一天升起来的太阳,是什么让他们走到这一步决定从楼上纵身一跳跟这个世界告别呢?
他们经历过很长时间的痛苦,有过很激烈的内心冲突,心里有过多的愧悔、内疚、自责、自卑、或者自我价值感特别低,觉得自己无能没用,不被人爱也受人尊重。他们也做过种种努力,但还是看不到希望,他们身心交瘁,无力再去寻找了。
看了一个视频,是一个心理咨询老师讲他遇到的一些案例。
复旦大学教授一个14岁的儿子屡次自杀,被救过来后心理咨询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自杀,他说:“我爸妈是复旦大学的教授,从小我衣食无忧。吃也吃过了,玩也玩过了,该享受的也享受过了。这眼看就要中考了,我考得不好别人说你看,他还是复旦大学教授的孩子呢,父母也会觉得我给他们丢脸了;如果考上了,就算我一路顺利考上复旦大学,最后也成了教授,充其量是跟我父母一样当个教授结婚生子,还要教育孩子、经营家庭。我的父母关系不好,我长大也不想结婚,所以想想就一大堆的烦恼,我就没有什么活下去的欲望,觉得再活下去也没什么意思。”
听这个孩子这么说,我都觉得生活没有啥意思了。他说:“你看,人早晚都有一死,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也不用受这么一番折磨再去死。”
这个咨询老师问他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事情,他想了半天说:“我喜欢猫,给它铲屎跟它玩还是挺好玩的。”
这位咨询老师建议他的父母给这个男孩子买只猫,让他去照顾猫,感觉到生活的乐趣。一个人,你要把自己的精力花在某些地方就会感到自己的价值,也会感到生命的意义。
还有一个人过来找这位心理咨询老师,说自己想死,理由也很充分。心理咨询老师说不过他,说:“我知道你想死的理由很充足,也没有什么办法不让你死。但是现在你先别死,在你前面已经排了一个人了,我们先把他弄好再说你的事。”
心理老师就让这个人做志愿者,和他一起帮助那个人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人就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照顾那个比他还不想活的人,他就忘记了自己的烦恼,把自己的爱与关怀给了那个人。后来他感觉自己也不想死了。
这不就是哲学上讲的生活的意义吗?
我们常常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活着?
那天读了周国平的《走进一座圣殿》,说的是《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认为,世界就好比是一片广阔而荒凉的沙漠,人们在这里建立了要塞。人在要塞里找到了依托。对于一个在外奔波的人来讲,家里期盼的眼光就是意义;对于一个母亲来讲,嗷嗷待哺的婴儿就是意义。生活的意义并不是我们拥有什么,而是我们在其中投入了精力和时间以及创造力。
一座山在那里,我们坐缆车上去,这座山对我们意义不大;当我们流着汗爬上去,被上面的野草划破皮肤,摘过上面的野花,吹过山顶的风,这座山对我们就有了意义。
所以,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做事情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的,才会有内在的动力产生。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自己的价值,才会有足够的力量支面对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