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一辈儿那里听来的,慢慢就演变成脑海中真实的故事,虽然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但也渐渐知道这儿就是你的根,生你养你的地方,落叶归根还是要回到这里~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坐落在小河旁,大都是本族同样姓氏的人生活这里。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你的亲人,有你的家园,在记忆的深处,是深刻的依恋。无论出走多远,身处何地,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时时刻刻魂牵梦萦,无比怀念,这个地方,就叫故乡。
沿着儿时模糊的记忆去探寻,有一条漫长的公路,往东它通往房庄,往西经过南北大公路继续下正西,到达村桥头的分叉口,向左就是表哥家在的葛家庄,向右就是自己庄上,周贾庄。桥上立着的青白石碑,清楚的刻着这三个字,巍然不动,年代已久,不知见证了多少人来人往,而村里大部分人都叫周庄。桥下就是记忆里的小河,南北走向,流经两个庄子,也是儿时同伙伴们最欢乐的地方。
进了庄,就顿时感觉亲切好多了,都是乡里乡亲熟悉的面孔,这些自己都记不清了,只有爸爸全然都记得。爸爸在村里的声望还是属的着的,也是那个年代读书读出来,不用吃苦力干农活,当上公立老师的第一人,按土话说就是吃国库粮,可以说人人羡慕,爷爷脸上也跟着增光。在爸爸身后,村里人也都知道这俩姐弟,都很稀罕,仿佛被好多好多人宠爱着长大。不过,很快到了七八岁上小学的时候,就离开了这片故土,直接去乡里的小学,离爸爸所在的学校近边,没有在村里上学。四岁之前在姥姥家,后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真正对这里的记忆也不过两三年而已。
之后就不经常回来过,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偶尔回大伯家过年。导致本村的人大都不认得你了,认出来以后,就会非常恳切的告诉你:“这儿才是你的老家,你是这儿生的,这儿养的,无论在哪儿,在干什么,都不能忘本。”虽然我记不清是哪家的亲戚,但也深刻的知道都是本家人。
九零年代,村里还是百废待兴的样子,家家户户大都“打庄户”,是实实在在的庄稼人,在田间种地,还有在大队里干活。本家人,家族庞大,太爷爷这辈儿排行老三,然后又有了大爷爷和爷爷,爷爷下是大伯和爸爸,还有三个姑姑。所以从小就有很多哥哥姐姐,也有很多很多的亲戚,可是后来关系就渐渐疏远了,按爸爸的话说,娶到一个贤惠的女人,富足三代,可是娶到妈妈这样截然相反的女人,毁三代,上对不住老的、下对不住小的、中间对丈夫也百般责难,把一整个家族搅乱了。是的,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正因如此,和老家的联系也渐渐淡去了,能记起来的儿时美好时光,也不过短短这两三年。
大伯家大我两岁的哥哥,时常陪伴在我和弟弟身边,经常提醒我们,咱们这一辈儿是祥字辈儿,也知道了自己是入了族谱的。本村的人在特定年份的大年初一,都会举行祭祖仪式,由家族长老,在大红纸上,一笔一划字迹清秀的,写下整族人的家谱。然后贴在村墙头最显眼的位置,再由一位村里学问好的,我记得是我的小学老师,对着话筒大声的念出来。旁边是敲锣打鼓的乐队,噼里啪啦放完几挂鞭后,好多好多家族里的长辈排成长队,磕头祭拜。小孩们则嬉皮笑脸的只顾讨要花生、糖块、瓜子之类,哥哥和弟弟则一股脑儿的钻进人群,指着墙上的族谱给我看:“看,咱家在这儿,这是咱太爷,这是咱爷爷......”继续往下找,果然发现我们仨的名字。那一刻,感觉内心有种强烈的归属,一大家的人都在这儿,你熟悉的亲人就在你身边,内心无比踏实、安心。
故乡也许就是如此,永远都是属于你的。永远容纳你、接受你、永远不会丢弃你,随时欢迎你、盼望你回来的地方。可渐渐的,它离你越来越远了,和故乡的亲人,关系也越来越淡了,几乎没有了......
在大城市的海边,也时常回想起村桥头下那条小河,那是离家的起点。对远方的渴望一点点变成了脚下的路,去了更远更大的地方,当初的孩童也一点点长大成人,此时的她有时也在想,到底哪里更好?可要论心灵上的安宁,那还是故乡。
青夏 2022.5.19 22: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