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相信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总有一个人在为你默默的付出。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默默付出的人,不是为一个人,而是为一群人~~~
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吴大澂。我们先来看看他在书法上的成就。
吴大澂,号恒轩,晚号愙斋,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突破了宋元明以来的帖学樊笼,开创碑学,特别在篆书,隶书,北魏碑体上都有明显的成就。
吴大澂作为这个时期的书法家,具备很明显的时代特征,以篆书最为著名,清代历史上独树一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吴大澂《临秦铜权篆书轴》
纸本篆书 178×85.2cm
南京博物院藏
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吴大澂生活在收藏和研究商周青铜器最为活跃的时期。收藏者相互之间走动交流,观赏。
使他以见到大量的青铜器铭文和其他各种出土文字的拓片,相对于别人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一生这么多的收藏品,天天把玩,怎么可能对自己的书法没有影响。
他对金石文字颇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
顾廷龙先生对其篆书发展的简要概括:“写字则初作玉筯体,后学杨沂孙,再作金文。”意思就是他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不难看出吴大澂篆书的涉猎之广。
吴大澂《大篆古鉨藏书七言联》
纸本篆书 129×30.5cm×2
吉林省博物馆藏
书者,如也
古人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 。吴大澂的书法,兼具古人之法又能推陈出新。
吴大澂《篆书知过论轴》
花笺纸本 129.3×60.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他的篆书,部分作品大小篆结合,兼取金文,点划参差,结体古拙,方圆融合,刚柔相兼,颇具鐘鼎古籀之态。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文章的最开始,我们说了,他是一个默默的为一群让你付出的人,这句话一点没说错。作为官员他一生巩固边防,勘界谈判,微服视察,治理黄河,他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一个官员,还是一个书画家,收藏家。这两种身份在一起的化学反应,我们通过一件事情就来看看。
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日军进犯辽东。吴大澂主动请缨,带领湘军前往辽东御敌,不料惨败。花甲之年被革职回原籍。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他自责不已,就找他的向上级也是他的好朋友张之洞,请他向李鸿章表达自己的一个心愿。用自己毕生收集的藏品折现来冲抵对日战争赔款的一部分。
清点自己家当挑选了各类古董一共3200件,作价1000万两。这可是足足抵偿赔偿款的1/20啊。
西周中期 愙鼎
通高23.2cm 口径19.9cm
南京博物院藏
是不是此时此刻理解了什么叫做重在积累。当然,张之洞觉得:Are you kidding me ?最后也就不了了之。因为自己的收藏品也是保住了,是福是祸的,谁又能说的准~~~
良渚文化 苍璧
直径21cm 厚0.8cm 通高36cm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平生致力于古器物研究的他,将这些宝贝一一记录在册,于是就有了《愙斋集古录》,二十六卷。著录全文拓本1144器,其中商周器1048、秦器19、汉器76、晋器1。
但有的器、盖分列为二,又有重出和漏目者,实收器约为1026器。
墨拓精良,甄选、考释确当。
良渚文化 玉琮
高26.7cm 上宽7.7cm 下宽7cm
上海博物馆藏
因吴病,全书未能完稿,后由其门人王同愈整理成书,于1917年影印出版。吴考释金文的遗稿,1919年辑印为《愙斋集古录释文剩稿》,共收136器。
该书是吴大徵在金文著录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全书收集了很多重要的具铭青铜器,并在古文字考释方面有所创见,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