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的历史
赶集,一种民间风俗,也有“赶山”之称。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这是百科里关于赶集的定义,放到现在用通俗的说就是:我和我的小伙伴儿们去大街上遛弯了。
自古中国人就保留着‘练摊’的传统,我们在很多电视剧中经常见到有关于集市的戏,比如《还珠格格》里小燕子阿哥们时常跑出宫去,找茶楼喝喝茶、买几个糖葫芦、小伙子给姑娘买个蝴蝶结首饰什么的。后来小燕子长大了,男朋友也由‘永琪’换成了‘书桓’,时间也从古代移步到现代,这时候的集市大致跟过去没什么区别,只是摊主的服装变了,街上巡逻的从衙门的兵卒变成了警察局的警察。到如今,城管接手了这方面的工作,他们开着车不遗余力的追逐着,看起来是那么敬业。
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你很难看到集市,至多会在小区周围发现几个人在摆摊卖菜,地铁的地下通道有贴膜的、卖盗版碟的, 学校门口偶尔会有摊煎饼、做灌饼炒饭的,但这都构不成集市的概念,城市管理规划条例也不会允许这么做。
如果北京天气好我也凑巧不忙,我就会去不远的老家肉饼吃早点,我住在城乡结合部,差不多东五环六环之间。租住的小区是最近一两年新建的,因北京城市化的进程,原来这的村子都被拆迁盖成楼房,所以村民们分了房,有的不止分一套,他们自己住一套,其余的作为出租房。我的小区到老家肉饼大约两站地的距离,溜达溜达5分钟即到,每次去我都要穿过一条马路,马路两旁早就被早市的摊主们占领了,商品的种类很多,但以蔬菜水果为主,辅以熟货、主食以及衣服、鞋子等,每次穿过都让我产生幻觉,彷佛我回到了老家一样。
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住的地方没有城管,我会告诉你:一是因为我住的地儿离市中心远,而且不属于主干道;二城管可能还没起。
集市和超市
小区的大妈大爷们有遛早的习惯,溜着溜着就不由自主的想看看这东西那东西,看见合适又便宜的顺手就买了。青壮年们早起还要上班赶地铁公交,所以老年人就构成了集市的主体人群。
在老人的观念里,集市的商品要便宜一些,东西要新鲜一些,首先摊主没有租金,其次摊主进的货大多是菜市场批发来的,少了流通环节和人力的成本,自然价格低。其实不然,大超市的进货渠道多,可以压成本,相比之下没多少差距,只不过超市进货入库以后,员工会对商品去粗取精包装一番,为的是让商品看起来更美,有购买的欲望。我有时候在北京买菜做饭,回到老家就问问家里的蔬菜价格,一对比差不了多少,我就感慨住在二线城市享受着一线城市的物价,不知道是社会的悲哀还是我太穷了。
关于食品健康,就以蔬菜为例,我想说一个真事。超市的货架摆放整齐,环境干净整洁,就会让人感觉这些东西是漂亮的是安全的,其实这是表象。我们老家有很多菜农,种韭菜的不少,你知道韭菜是一茬一茬的,割完了过几天还长出来,又可以割拿来卖。然而韭菜从幼苗长到成熟有一个过程,为了不让韭菜被虫子吃掉,人们会给韭菜打防虫药水,为了不烂叶枯黄卖个好价钱会喷洒过量的药水让韭菜又黑又壮。之后有菜农经纪人来收菜运往全国各地的超市。我想说的是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和经济发展趋势不足以保证所有食品都是健康的绿色的,所以我们就得提高安全意识,尽可能规避安全风险,超市有严格的审核程序,但超市不是食品检验机构不可能面面俱到,家乐福、沃尔玛也经常爆出过期食品重新贴标签售卖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菜农种的菜是绿色无污染的,你还是要相信好人比坏人多,人心都是肉长的。
所以集市上的东西不一定不健康,超市的东西不一定就贵。
集市与生活
我有时候就想,为什么集市那么的不规范、没有秩序,风刮起来还会带着尘土,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愿意去逛去买。后来我发现,集市是属于人们的一个聚会,一个因买卖而产生的情感互动,是一种人为选择的生活方式。
在集市上人们通过买卖获得了商品和金钱,双方各自有了收获,获得满足感。有了话题(菜新鲜不,多少钱一斤/衣服还价了吗),可以聚在一块讨论东西的好坏,寻求观点上的共鸣和探讨,加深情感交流。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扎根于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一种风俗,让人融入生活热爱生活。
PS:我说的集市在中国传媒大学和二外的旁边,有意亲身感受可以留言给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