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杂篇卷3则阳诗解2圣人爱人人安不已无终无始得其两见
题文诗:
圣达绸缨,周尽一体,不知其然,天性使然.
复命摇作,以天为师,从而命之.忧乎智虑,
而其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焉!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不知,其美于人.
其若知之,若不知之,其若闻之,若不闻之,
其可喜也,终无已时,人之好之,亦无已时,
天性自然.圣之爱人,人与之名,不告不知,
其爱人也.圣若知之,若不知之,圣若闻之,
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时,人之安之,
亦无己时,天性自然.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者十九,犹之畅然,
况亲见见,闻闻者也,犹十仞台,悬众问也.
冉相氏也,得其环中,随成与物,无终无始,
无几无时.日与物化,执一不化,阖尝舍之!
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
能若之何?夫圣人者,未始有天,未始有人,
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废,
所行之备,而不洫败,其合之也,能若之何?
汤得司御,门尹登恒,之名赢乃,为之傅之,
从师不圃,得其随成,仲尼尽虑,为之傅之,
为司名法,得其两见.容成氏曰:除日无岁,
无内无外.圣人真情,内外兼顾,非有非无.
【原文】
圣人达绸缨(1),周尽一体矣(2),而不知其然(3),性也(4)。复命摇作(5), 而以天为师(6),人则从而命之也(7)。忧乎知(8),而所行恒无几时(9),其有止也若之何(10)!生而美者,人与之鉴(11),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己,性也。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12),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13),况见见闻闻者 也(14),以十仞之台县众问者也(15)。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16),与物无终无始(17),无几无时(18)。日与物化者(19),一不化者也(20),阖尝舍之(21)!夫师天而不得师天(22),与物皆殉(23),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 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24),所行之备而不洫(25), 其合之也若之何? 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26),为之傅之(27),从师而不圃(28), 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赢法(29)得其两见(30),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31):“除日无岁(32),无内无外(33)。”
【译文】
圣人通达纠葛,周遍万物为一体,但不知其所以然,是由本性决定的。 复归于天命摇动作作,而以天为宗师,人们因此命名他为圣人。忧心于智虑,因而行为常常不会持久,时而有所终止,又能将怎样呢!生来就美的人,得别人给他镜子才知道美,别人不告诉他美便不知道比别人美。象是知道,又象不知道,象听说过,又象没听说过,他的喜悦没有终止之时,别人喜欢他也没有终止之时,这就是自然本性。
圣人的爱人, 别人给他命名为圣人,别人不告诉他,就不知道他爱人。象知道他,又象不知道他,象听说过他,又象没听说过他,他爱人没有终止之时,人们安于他的爱也没终止之时,这也是自然本性。对自己的祖国和故都,看到它就心情舒畅;即使丘陵草木的混朦不清,掩盖的有十分之九,心里还是特别舒畅。何况是亲身所见的见到而亲身所听的听到了呢!圣人之德就象以十刃之台一样悬立于众人之间的。 冉相氏得到了虚无之道,听任外物随顺而成长,所以能和万物无终无始、无时无刻地相处。虽然天天与外物一起变化,但是那内在的精神是不变的。何曾尝试离开过虚空呢!效法天而得不到效法天的效果, 与外物变化皆牺牲自身,这样还怎能做到顺应人事呢?圣人不知道有天,不知道有人,不知道有开始,不知道有外物,与世道同行而没有偏废,所行完备而不会受到败坏,他和自然契合的如此又怎样呢?汤听说他的司御门尹登恒讲说名的绝对性的消息,便请来作老师。他学得灵活不为老师所构限,学得随物自成的道理。又听到仲尼多方思考的观点,便请来作老师,致力于名的相对性,学到相对看待事物的功夫。容成子说:“没有日子的积累,就难以成岁; 没有内,外就不能存在。”
( 商汤得到司御门尹登恒,拜为老师,随师学习而又不受其局限,得到他的随顺成物的本性,称举老师的大名,而自己却不在意。孔子得其两端,象仲尼尽绝思虑的态度一样,作为汤的老师。容成氏说:“除掉每一天就没有年了,这就象离开内就没有外一样。”)
【注释】(1)绸缨(móu):纠葛、缠绵。达:通达。(2)周尽一体:周遍万物为一体。(3)不知其然:不知道它的所以然,因出于自然。(4)性:本性,自然本性。(5)复命:复归于无命。一说为“静”。摇作:摇动而作。(6)以天为师:以天为宗,即以道为大宗师,以自然为主。(7)命:命名。(8)忧乎知:忧虑自己所知的事怕别人知道。(9)恒:常。无几时:没有多少时间。恒无几时:没有少许间歇时间。(10)其有止也若之何:若之何其有止的倒文。(11)鉴:鉴别,评估。原意为镜子。(12)缗(mín):合,混朦不清。(13)十九:十分之九,十人中有九人。(14)见见闻闻:见所见的,闻所闻的,无所不见,无所不闻。(15)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指圣人的德行就象十仞高台悬立在众人之间一样无人不闻不知。(16)冉相氏: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环中:指虚空。《齐物沦》有“枢始得环中,以应无穷”。 随成:随道而成。(17)与物无终无始:指环中。(18)无几无时:指随成。(19)日与物化:指外物随时变化。(20)一不化者:指内心灵明不变化。(21)阖,通盍,何。而:则。(22)师天夭:效法自然。(23)殉:为追求而不惜殉身。(24)替:废。不替:无偏废。(25)洫:败坏。(26)司御:官名,一说非官名,指主天下御万物。门尹:官名。一说人名。登恒:人名,一说登于恒道。(27)傅:师傅。(28)圃:局限,限制。(29)之名赢法:名法是多余的东西。(30)得其两见:此指仲尼而言,两见犹两端。(31)容成氏:古代圣人,作历数的人。《汉书·艺文志》有《容成子》十四篇,今性。(32)除日无岁:除掉每一天就没有年。(33)无内无外:就象没有内就没有外一样。( 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圃,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赢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
这段文字应是:
“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之名赢①,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②。得仲尼之尽虑③,为之傅之,司其名法④,得其两见⑤。”
与原文对校,“之名赢”上提置于“司御门尹登恒”之下。“仲尼之尽虑”上脱“得”字。“司其名”上的“为之”涉“为之傅之”而误衍。“司其名法,得其两见”移置“得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之下。解说从校文。
①“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之名赢”: “司御”是职,“门尹”是姓,“登恒”是名,是一个人。“赢”通“盈”,充满,实在。“名赢”名的实在,术语即名的绝对性。
②“得其随成”:“随成”任其自成。
③“得仲尼之尽虑”:“尽虑”多方思考。
④“司其名法”:“法”本字为“灋”,古假以为“废”,为近年出土的简帛书所常见。“名废”与“名赢”相对,意为名的废弃,即名的相对性。
⑤“得其两见”:“两见”郭嵩焘以为“对待者也”(郭庆藩《庄子集释》 引) 是可信的。表示相对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