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命的守护上班这点事儿
那个精神病人,差点扇了我一耳光

那个精神病人,差点扇了我一耳光

作者: 燕尾无声 | 来源:发表于2017-05-13 10:47 被阅读12次

在基层医院做急诊,大多数医护人员需要出院前急救。这里面包括了城区的出诊、还包括上下级医院转诊,即到乡镇卫生院转运病人到本院,将本院病人转运到上级医院,甚至还转运一部分放弃治疗回家的病人。

国内大部分地区是建立区域急救指挥中心,分辖各县指挥中心,至于到了县里面,则要看各地情形了。有的县120指挥中心挂靠当地医院急诊科,根本指挥不动该县其它医院,经常是协商,踫到当地卫生院无车或是转诊时,县里就需要出诊。

这就形成了基层医院做急诊的特点:

1.出诊半径长;

2.业务范围涵盖广;

3.指挥调度复杂;

出诊地域半径格外长,有时候跋山涉水一整天。晕车更是家常便饭,对急诊医护人员的体力要求特别高,不然无法胜利工作,自已如果吐得死去活来,怎么去照顾病人呢?更重要的是出诊安全,深夜救护车转运时,山顶往往多雾,看不清道路,稍不注意就可能滑落万丈悬崖。

出诊业务涵盖广,就意味着病人需求多,服务要求高。也时候踫上病人不理解的,轻则受些语言上的委屈,重则可能被病人打。同时也意味着以基层极有限的医疗资源,要吃下这多项业务,就会导致在急诊业务上提升缓慢。

指挥调度复杂,其实就是以上两个方面体现在具体操作上导致的问题。一是因出诊半径长出现的地域复杂,二是因业务范围广出现的服务需求高。

01

某日深夜,一乡镇卫生院医生打来电话,要求转接病人。

病人是上消化道出血,当地医生己束手无策,为了更好地治疗病人,特地拔打了120。

该乡镇卫生院大概要4个小时到,出诊时间近8小时。

病情紧急,医生护士速度出车,那天天上下着大雨,出诊风险还是蛮高的,山上随时可能滑落的巨石,路上随时出现的大雾等等,都是考验医生、护士、司机的问题。

果然,在救护车行至半路时,一辆货车忽然在浓雾中出现,直冲救护车而来,司机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急打方向盘避让,雾中难以看清避让距离,只能凭感觉紧急刹车。

车停下来后,医生护士随司机下车查看情况,女护士腿一软,差点跪下了。赫赫然,车轮就停在悬崖边上,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

折腾了一番,救护车还是赶到了医院,令人无语且气愤的是,家属拒绝转诊,声称自已没打120,更不缴纳出诊费用。

卫生院的医生非常无奈,这么重的病人,自已也明明沟通好了,怎么又蹦出这样一个家属。

僵持下,出诊医生只得想出一个折衷之策,与其家属进行了谈话,告之了不转运的风险,强硬的家属根本不以为意,很大方地在转诊单上签字,还挥手让医护赶紧离开,不要打扰他的病人休息。

深更半夜,冒着生命危险出诊,却踫上这样的情形,不得不让人无语。

02

某个下午,内x科打来一电话,一下肢静脉血栓病人要转诊到上级医院。

医生护士匆匆来到住院部,在内x科,意外地踫上了分管内科的院长。原来病人家属在内x科大吵大闹,质疑医生处理不当,主任迫于无奈,上报了副院长。副院长到内x科后,翻看住院病历,与病人及医生谈话,发现治疗过程并无明显过失,然而,在与家属谈话过程中,家属拒绝这个结论,扬言要到上级主管部门投诉。后来,副院长反复跟病人沟通,劝其先治疗疾病,被腿痛折磨的病人接受了意见,于是有了内x科要我们转诊这一幕。

走前,副院长再三告诫我和医生,让我们认真对待,平安将病人转诊,力争不激化矛盾。

果然,一上车,将病人刚刚安顿好,家属就在那挑刺,说救护车条件差,理由是她坐的椅子不舒服。

这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脸上透露出一种狡黔精明的气息,口口声声说要为她的养女讨个公道,甚至谈到了到上级医院住下后,病情好转了,一定要找我们医院扯皮,不给点补偿的话,不会罢手。

我注意到在她吧拉吧拉的同时,那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几次微弱地叫她:“妈,别吵了。”然而她望都没望养女一眼,身子也没动,继续坐在那发表长篇大论。

我俯下身子,握住年轻女子的手,安慰她闭上眼睛睡会儿,一会儿就到了,对中年女子“嘘”了一声,做了个禁声的手势。

中年女子猝不及防,不甘心地望了望担架上的养女,虽然没有停止说话,但声音小得多了。

我没有料到,到上级医院后,中年女子居然横蛮且自以为是地说了这样的话:“你们护士应该留下来照顾我女儿出院,不能走。”医生一愕,温和地拒绝了她的要求,我表示沉默,她才悻悻然为自已找了个台阶:“要不是我人好,非得把你们强留下来。”

护士不是保姆,不是呼来换去的对象,遇到这样奇葩且自以为是的人,任何争辩都多余。

03

某日上午,接到出诊任务,某小区一男子忽然捶窗玻璃,现一手外伤出血。

无缘无故为何捶玻璃,询问才知该男子母亲前两日过世,今天突然把玻璃捶了,疑似突发精神病。

虽然我们不是精神病专科医院,但考虑男子有外伤,我们还是第一时间出诊到了现场。

到了男子所在小区门口,一大群人围在那,凭着多年出诊的警觉,我们没有在第一时间贸然靠近现场男子身边。

“家属呢?”我们出言询问现场人员。

“你找什么家属,你xx人。”一名男子口中骂出一连串污言秽语,还挥手打来,目标直指我们。

幸亏距离远,男子一巴掌扇落了扶着他的另一名男子的眼镜。

原来他就是病人,看样子没什么事,我们噤若寒蝉,不再出声,精神病人为大,打了也是白打。

随后男子根本不上车,而这种状态,也不适合住我们医院,僵持下,医生和家属找了个地方,避开男子谈了话,建议送专科医科。

我则找了一僻静地儿,联系了距此地五分钟路程精神病院,直接打给了他们的业务副院长,说了此时特殊情形,他们同意马上派车。

不这样做,车派不来,场面还要继续僵持。

家属同意了我们的安排。

男子见我们还不离开,又在那准备冲上前,叫嚷着让我们滚。

此时,精神病院的车来了,我们这才离开了。

慎接精神病人,尤其是女医护,被打完全是无还手之力。

但指挥调度的人没办法,本应在第一时间调度最近的专科医院,但因着种种原因,一定得亲自去看后,再通过行政方面来调动。跨院的科与科之间根本调不了。

最后总结下,在基层做急诊,看似不像在三甲医院那么繁重劳累,动辄就是呼吸机、除颤仪等等。但是平静的河面下,往往埋藏着深深的喑涡,不注意就可能被卷入,这是急诊学科特点与基层医院发展现状交互而成的复杂局面。

做急救,真的是各有各的修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个精神病人,差点扇了我一耳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st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