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项目管理
中国式项目管理

中国式项目管理

作者: 空也是空 | 来源:发表于2017-07-15 16:51 被阅读8次

    项目管理一词诞生三十多年,自传入中国以来,就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长于鉴赏,并善于领悟。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下面我就来谈谈几个感受。

    阶段不同,重点不同

    根据标准的项目管理流程,进度、质量、成本等相关要素,应该在每个阶段都要进行管理和改进,争取达到该阶段的最优。这样,项目进展到最后,很多结果就水到渠成了。而国内的大部分项目却不是这样。在项目初期的时候,拼命地压缩成本;项目中期的时候,玩命地追赶进度;项目要量产的时候,无底线地讲究质量。他们忘了,这三个互相方面,其实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影响很深刻。如果压缩研发成本,资源投入不足,进度和质量自然受影响。如果压缩BOM成本,使用自身质量就较差的部品,调试周期和质量也会存在潜在风险。当进度成为主要因素的时候,质量就会被挤到悬崖边。而当质量一夫当关的时候,其他因素就无路可走。所以,如果不系统考虑,不在每个阶段都平衡这三个要素,而是分阶段割裂开考虑,项目的结果可想而知。把项目组各成员和干系人弄得鸡飞狗跳还是小事,最终项目的目标也会大打折扣。

    三个特点:边设计,边开发,边修改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民族太过实用主义,一旦我们想好要做一件事情,恨不得三天就要做出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在项目需求还没有论证清楚,设计方案还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地绘图纸,开模具,做样品,写代码。做到一半的时候,才发现需求偏了,方案错了,样品白费了,代码无用了。于是推到重来,但是项目进度却要求“后墙不倒”。项目组被逼到了崩溃的边缘。更常见的现象是,项目变更频繁,导致工作反复。“狼来了”的故事不断重演,执行层面有时甚至会消极怠工,因为不知何时,“狼又来了”。项目变更中的大多数是需求变更,每当这时,大家都想把需求输入方(通常是悲催的产品经理)和变更一起扔进大海喂鱼。

    对于快速变化和用户需求捉摸不定互联网产品(网站,APP等),这种边设计、边开发、边修改的方式,也许并没有太大问题,因为它的更改边际成本非常低。前一秒改完,后一秒就可以发布上线。这种快速迭代的方式,反而更能试探和捕捉未知的用户需求。但是,对于大多数制造实物和协作复杂的工程类项目,修改和切换的周期和边际成本都非常高。频繁的变更只会导致无止尽地成本投入,进度拖期,质量风险增加。

    虽然,要求项目一开始就把所有的需求定义清楚并不现实,因为产品经理也不是“神”,也没有“上帝之眼”。但是,还是有很多需求可以认真地思考清楚。人是善变的,但基本需求是不大会变的。即使仅仅把这些基本不变的需求把握清楚,就能极大地减少变更的次数。

    破局之路

    什么是造成中国式项目管理困境的原因?找到本质,才能有的放矢,继往开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从短缺型经济一路走来,经历过深圳速度,也遭遇过山寨横行。当商品极大丰富和人民群众逐渐富裕后,人们的审美和品质要求也水涨船高。特别是随着两亿多新中产阶级的兴起,他们对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而苛刻。如果没有打动人心的功能,他们是不会买单的。既然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对于创造产品的项目管理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高要求,不仅需要专业的团队,更需要专业的方法论来支撑。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前一个项目走过的弯路,下一个项目也许还会重演。只有有了良好的方法论支撑,大家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没有人随随便便破坏规则,也有人坚定地坚持规则,事情才会一天天变好起来。

    那么,什么是项目管理的方法论?PMI为我们指明了道路。虽然它不是纯粹的东方智慧,但里面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管你是一个管理项目的人,还是一个参与项目的人,你都会深切地感受到那种纠结和无奈的情绪。不懂装懂的客户,不讲道理的老板,不讲情面的经理,不听使唤的员工,不能降低的验收标准,不能更改的Deadline,一切的一切,都让你抓狂。曾几何时,你也会仰天长叹“路在何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其实,你不用烦恼,因为受伤的不只是你,而是千千万万的PM。在这条路上,你们遭遇不同,但经历类似。

    高手过招,99%都是套路。PMI的方法论就是项目管理的套路。虽然这套方法论终将经历本土化的洗礼。但我相信,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年老一代的逝去,新思想注定会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式项目管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tz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