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2019兴成长计划成长这条路想法
《少年的你》:别忘了,我们都曾是少年

《少年的你》:别忘了,我们都曾是少年

作者: 欧比gogogo | 来源:发表于2019-11-27 23:31 被阅读0次

01

长期以来,「少年」这个词在我们的语境里,代表着美好,纯真。我们会形容一个容貌姣好体态轻盈的女生「像少女一样」,我们更是直言希望自己永远18岁。

可是回顾真实经历,18岁的你我,有谁不是蓬头垢面地在为高考苦战?有几个真正放肆地挥霍过青春?我们无限追忆的少年时光,或许带了太多自我安慰的滤镜。

正是这种对「青春期」不自觉地美化,让我们忽视了它的复杂性,过滤掉它身上的苦、涩,只剩下酸甜。于是提起青春期,我们首先会想到「早恋」。

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记得刚开始接触美剧的时候,有一点我特别困惑:这些影视作品好像对teenager都有种特别的偏见,“珍爱生命,远离teenager”像是一条社会公认的处事原则。

即便是成年人,在提到青少年时,也会有种心有余悸的眼神交换。甚至有些开明的家长,会格外配合自己的孩子去“讨好”他们班上那个最具话语权的同学。

美剧《摩登家庭》

甚至《美少女的谎言》这部剧用了7季的时长,都在讲一个:高中5人小团体霸凌其他同学,最后遭到一系列残酷报复的事情。

美剧《美少女的谎言》

我在想,难道是他们那里的孩子更坏吗?还是成年人小题大做?

后来我才发现,原因在于西方社会有这样一个共识:teenager是复杂的,是需要谨慎对待的。

而反观我们,很少有人能说清「青少年问题」是什么,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不觉得这个问题值得被关注。提起青少年,成年人嘴角一撇:叛逆嘛。

所以这也是《少年的你》可贵的地方:它拍出了“校园霸凌”的痛感。

02

它具备强大的共情力,把青春期的复杂、混乱和残酷,直观完整地传递给我们,让每一个忽视青春期复杂性的成年人,开始用严肃的眼光和绝对的代入感去看待这些少年。也帮助那些校园霸凌的受害者,有机会去解释自己到底遭遇了什么。

校园霸凌是什么?影片的主线呈现的都是最激烈的元素:扇耳光、拳打脚踢、拍裸照、剪头发,大多数观众看到这些,一定会有感官冲击,但不一定都感同身受。而电影难得的是除了拍这些“烈性”的霸凌方式,也给”隐性“霸凌留够了篇幅。

比如社交孤立,比如网络攻击。

看电影时,第一个打动我的地方,就是胡小蝶那句”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除了这种直视镜头的质问带来的压迫感,我也在想,为什么她会选择跟陈念说出这句话?毕竟从影片里不难看出,她们俩关系并不亲近。

后来猜测原因很可能是,同学们迫于魏莱的压力,或者只是不想惹麻烦,已经没有人敢靠近她,最后只有陈念愿意和她一起去搬牛奶。

而面对本就“不需要朋友”的陈念,魏莱(们)用同样的手法加大剂量做得更加刻薄:你不需要朋友是吗?我现在让你周围全是敌人,让所有人都讨厌你。

于是她们在班级群里发布陈念妈妈欠债的大字报,调笑说要找陈念买面膜。

我想暂停问问大家:你小时候被同学起过外号吗?你曾因为家庭出身被同学当众取笑吗?你有被小团体孤立排挤过吗?

如果你恰好经历过其中一条,就一定能理解身处其中的那种压抑和无力,就一定会为影片对这种“气氛”的精准刻画而鼓掌。

我相信大部分人至少都经历过其中一条。只是当时不管是同学、老师还是我们自己,都不得不为加害者的行为粉饰:”他们就是开玩笑“;”他们只是不太会说话“……毕竟,我们既没有勇气指认对方的错,更不能接受,被欺负还是自己的错。

03

影片里还有一个推动所有人行为自洽的重要因素,就是“高考”。学生、老师、家长;施暴者、旁观者、协助者、受害者都达成了一个共识:熬过高考,就结束了。

所以同学们会无视魏莱的暴行,只是希望陈念“再忍忍”;所以陈念在听到魏莱还要跟她考一所大学继续纠缠她的时候,会情绪崩溃;所以在她失手把魏莱推下楼梯之后,会跟小北说:我输了。

但”高考“真的是解药吗?

还是所有人不作为的借口?

影片之所以让人觉得压抑,除了施暴者的肆无忌惮,更重要的就是旁观者表现出的冷漠。就像陈念发现自己的凳子上被人倒了墨水之后,环顾四周,没有人敢指认肇事者;老师轻描淡写说一句“同学之间开玩笑要有个分寸”;陈念被魏莱推下楼梯的时候没有人敢去扶她一把;同学评价胡小蝶自杀是”太懦弱了“。

可是我们终于知道,那不是开玩笑,那不是同学之间的小打小闹,那不是年纪小不懂事。那就是真实的伤害,真的会有人熬不过去的。

“长大之后,最好的事情就是记性不好了。”

我甚至有点羡慕那些给《少年的你》差评的人,他们要么足够幸运度过了一个平静普通的青春期;要么已经全然忘记那个时期遭遇过的或大或小的伤害,也不记得自己是否间接参与过霸凌…但无论哪一种,都比遭受痛苦、耻辱、愤怒、愧疚要好得多。

04

对于有些网友给低分的理由「没有说清楚如何实质性地帮助校园霸凌的受害者」,我实在忍不住要反驳:我们看的是电影,不是科教片。

且不说「校园欺凌」本来就是一个极复杂的话题,没办法几句话给出操作指南;电影这个形式本身也不应该承担最直接的教育功能。它要做的是传达感受,刺激你「想要做点什么」的欲望。从这一点来说,《少年的你》绝对做到了。

不论是观众自发对影片细节的挖掘,还是对当中小人物性格的剖析,都证明这不是一部单薄的影片,它的信息饱满有层次,且刚好能让观众捕捉到。

截图来源:知乎@舒心酱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507321/answer/871399718

在豆瓣上,《少年的你》从开评的8.7跌落到现在的8.4,由于抄袭问题争议非常大,但就电影最后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来说,不论是镜头、布景还是剪辑,导演对这些电影语言的运用不可谓不精彩,就像李银河老师说的那样——一次美好的审美体验。

但是抄袭这件事,我也不认为导演团队完全无辜,毕竟干这一行的,一定比普通观众谨慎得多,他们原本绝对有机会避免这个局面发生。只是让人觉得:可惜了,它原本可以成为经典。

相关文章

  • 《少年的你》:别忘了,我们都曾是少年

    01 长期以来,「少年」这个词在我们的语境里,代表着美好,纯真。我们会形容一个容貌姣好体态轻盈的女生「像少女一样」...

  • 别忘了,你曾是少年!

    周末的清晨,一首SHE的《你曾是少年》让我想起自己还是孩童的时候便定下未来看世界的行程,第一站便是西安。 第一次知...

  • 别忘了,你曾是少年

    文/梦幻岛与屿 01 “佛系”只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最近,清华才女刘慧凝的一篇演讲《了不起的少年感》在网上火了。...

  • 2018,别忘了,你曾是少年!

    今日一群人刷着18岁,加上跨年在微博上听到这首歌,在这样的氛围下觉得别样的应景。 其实有很多人如今是不愿承认曾经喜...

  • 影评—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令人心碎 我们都曾是少年,都曾拥有少年的炙热与纯粹。 《少年的你》是...

  • 永恒少年

    从少年到成年,我们内心那个纯真的孩子是否还在? 别忘了,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曾是孩子。 众多...

  • 《你曾是少年》新晋偶像学员

    我相信好多人都听过《你曾是少年》,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听的是SHE的《你曾是少年》,它曾真的深深的进入我们的心扉,真挚...

  • 我们曾是少年

    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诺基亚按键手机,屏幕发来老爸询问的消息,到哪啦,刚下汽车,马上到火车站,回完讯息飞奔往火车站跑。候...

  • 我们曾是少年

    今年是中学校庆,也刚好是高佳的生日,她最近找了个有钱又豪横的男友,说要给她办生日会。我提前两天回去,第一天住在徐梅...

  • 我们曾是少年

    想了很久,最后决定以SHE的《你曾是少年》结束2017。 我想写些什么结束过去,迎接未来,可是今天一切平淡的不可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年的你》:别忘了,我们都曾是少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xv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