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讨论的是人们在语言中关于时间的思维习惯。与上一节关于空间的思维习惯类似,人们并不经常直接思考时间,而是在谈论“事件”的发生中体现出时间思维。
从最直观的感觉上来说,时间更接近人类的本性,也就是思维和意识。因为外部的事物必须要在空间中呈现,但意识却不需要,它需要在时间中显现。
人们对时间的划分与空间一样粗糙,甚至是更加粗糙。因为时间是一维的事物,而针对这种情况,往往最常见的划分方式就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至多再加上“很久以前”和“很久以后”这种表述。当然,借助数字的话,时间也可以表述地很精确,只是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并不需要也不习惯这么做。
针对“现在”这个时间,看似是一个“瞬间”,仿佛没有延续。但是正常语言中的“现在”都是指以当下为基准包含前后一段时间的,按照詹姆斯的话说,是“似是而非的现在”。
1时间中有许多与空间类似的地方,也习惯使用空间隐喻。面对时间,我们经常用“之前”、“之后”类似的词来。(在汉语中,包括作者提到的艾玛语中,会用身前来表示过去,身后表示未来,如“赢得生前身后名”中,身后就是未来。不过在作者熟悉的大多数语言中,如英语中,这正好是相反的,身前表示未来,身后表示过去。)作者在这里专门提到了汉语中,有用“上”表示过去,“下”表示未来的独特现象,他认为或许与古代汉语书写习惯有关。
另外,时间也包含了运动隐喻。有时时间像从静止的观察者身边走过,如“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有时时间仿佛等在那里,人才是运动的物体,如歌词“走进新时代”。
2除了隐喻之外,时间更深层的结构在时态和动词语义学层面。分为两部分“时态”与“体”。其中“时态”就是前面提到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而“体”类似第一章提到的在特定焦距下刻画的事件的“形状”,如有时我们在事件内部观察,有时又将其视作整体。具体内容在后面展开。
时态意义与上一节S3空间术语的意义相仿,“体”的意义与前一节S2表示事情和东西的词义相仿。
2-1时态,是语法最啰嗦的组成部分。作者也提到,这让外语学习者感受到巨大的困难。
2-1-1最基本的规则,是按照说话时间来参考,划定过去和未来。
2-1-2其次,如果语句中出现新的人物或场景,也可能转化为新场景的参考标准。如“A昨晚说如果B买了啤酒他就不买了”。这里就有现在的参考系和昨晚A说话时候两个参考系,都可以用一般过去式。
2-1-3除此之外,还有以过去或将来为参考系的表述,时态按照排列组合体现为“过去的过去”“过去的将来”“将来的过去”“将来的将来”四种。这就是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当初很头疼的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等。其中“将来的将来”没有特别的格式,就是一般将来式。
作者插进一个话题
2-#-1 时间与空间还是有很多在心智表征上的不同。时间是一维的,因此在描述上远比空间术语要简单。而且空间术语中,人们的主体意识比较强,可以区分“这里”与“别处”。而在时间上,就没有表示除了“现在”以外的全部时间的词和时态。
这也与我们的直觉相符,我们默认自己不会在时间维度上做任何停留,古希腊哲人也有人能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是能不能一次踏进一条河流的悖论式的思考。而面对空间,我们则理所当然地可以停留,并且宣称我们在哪,哪就是“这里”。
2-#-2时间维度上,过去是确定的,而将来时不确定的。因此很多情况下,将来时态其实是人类意志的体现。如should, might,ought to等词,既表示态度和意志,又用来表示意志。因此未来的维度看似是世界的维度,其实是混杂了意志的维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