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因素会形成有效诱因,促使某个产品或思想得以大规模传播?书籍《疯传》里有一章讲过这个问题。
01 频率
“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过去这个刷屏式的广告语不断在电视上出现,后来,人们想到给老年人送礼,就会想到脑白金。
过去日更写作的现象并不像现在那么普遍,所以,那时如果你能持续地保持每天写一篇文章,那么,你日更写作的形象就会深入人心。
但现在在简书,日更是个平常的事情,所以,高频的更文产生不了传播效果。但,如果你能高频地产出某一个相对稀缺的品类,则另当别论。
02 强度
现在日更写作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脱颖而出。
“刺激的频繁性要与刺激的强度相配合才会有更好的效果。给顾客的线索越多,连接的强度就会越弱。”
这里的强度可以是:你非常聚焦的写某一种具有读者需求的文章。
或者是:你能稳定的产出高质量、有爆点的文章。
03 场景
当你进了街角的某间咖啡店,你会禁不住的点一杯咖啡,然后坐着某个角落里,任由胸中涌现的小资情调在翻滚。
当你进了图书馆,你不得不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翻起来,不敢大声喧哗。
场景会引发人的情绪,塑造人的认知。
简书那些阅读量较大的文章,往往有一个特点:作者是个构造场景的高手。
他们从标题开始就把你带进你愿意进去的场景,正文也会努力让你留在这个场景里。
他们或者抓住当下的热门事件,或者撩动你渴望成长的痛点。
他们也会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让你有一种跟你坐着聊天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