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1 照抄原文or复述原文
哲学家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写道,一个人求知的历程,就像是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都无法看清,慢慢地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渐渐地清晰起来。《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p118
step2 我的理解
许多事情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参加工作后反倒比学生时代更喜欢读书,苦于自己读书效率低下,一直以来也在想法设法提高自己的读书效率。总结一下自己读书习惯的变迁吧。
第一阶段:见书就读。
小说,游记,名人自传,散文...只要是书,我没读过,就拿来读,因为相信开卷有益,但收获甚微,对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先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觉得自己还蛮上进的。
第二阶段:主题阅读。
通过听一些微课和看一些和阅读有关的书籍,知道了阅读可以分为主题阅读,工具书阅读,休闲阅读,思想阅读等等,对于时间有限,效率优先的成年人来说,主题阅读和工具书阅读无疑应该占阅读书单的最大比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的书单中添了许多教育类书籍和时间管理类书籍,小说和散文类书籍基本戒了。我把从教育类书籍上学到的许多方法,用到了自己的工作中,工作起来的确更加轻松,更加有方向,也更加高效。从时间管理类书籍上学到的方法,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感觉做事情效率提高不少。
第三阶段:单纯追求数量。
确定了自己的主题阅读地图,看着那么多好书,有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特别想在短时间内读的书越多越好。在一些书籍和网络上也看到一些教授阅读技巧的文章,比如不重要的内容跳读,扫读,重要的知识精读等。于是运用这些学到的皮毛阅读技巧,给自己定计划,规定一周内必须读完几本书。这个阶段,读书速度比之前快了许多,效率也不比以前差,但总感觉自己并没有完全吸收透一本书的精华,许多书还需要二次阅读。
第四阶段:由单纯追求数量,转而注重读书质量。
李笑来说他读书从来都是只字不差的阅读,不会运用速读,扫读,跳读等所谓的阅读技巧,如果一本书需要扫读,跳读,那说明这本书根本不值得一读。此时我也开始参加拆书战队,开始写拆书笔记,写拆书笔记后,发现许多书中的精华还是被自己漏掉的,书是读了,但思考并不深入,我只能读到书中的一些皮毛。开始对速读产生了质疑,开始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读书速度,转而注重读书质量。比如上个月重读了《轻断食》这本书,二次阅读后,又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华,读了好几遍后,才终于觉得对这本书理解的差不多了,可以阅读下一本书了。回想第一遍看完此书,读的太浮光掠影了,简直太粗糙了。但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是,读书质量是上去了,速度又下来了,一个月才读了两本书,面对那么多好书和瞬息万变的社会,按这个速度读下去,会被社会甩的远远的。
第五阶段:读书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
我是一名英语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精进英语,做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我大学时学的专业是英语教育,但大学时代几乎没有完整的读完一本英文原著,至今想来很是羞愧。看了李笑来老师写的《人人都能用英语》后,我知道了学好英语最好的办法是把英语用起来。现在如果有些书是外国人写的,我尽量读英文原著,不读译本。这样不但能看到原汁原味的知识,还可以提高英文阅读能力,一举两得,岂不更好?
step3 我的行动
2016年11月18号,看到发愤的草莓在公众号里的一篇推文:书应该速度"海量",还是精读"少量",觉得写的特别好,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发愤的草莓写道:借助千万人智慧,你必先读得多。想要有料拿得出手,你必先读得多。想要精读"少量",你必先读得多。像一些大牛那种高段位的读书人,早年一直保持阅读习惯,到他们这时候已经持续输出许多书,所以现在他们拿到一本书,不难的只需扫几眼就知道会说些什么,底层思维是什么,自然提倡少读,精读。对于"小白"而言,还是老老实实从"海量派"开始,多读多看。
以后我还是会先海量读书,继续学习如何阅读,速度和质量同时兼顾。许多道理只有践行,才能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那套方法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