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演员俞飞鸿在《铿锵三人行》里的谈话内容刷屏。对于明星来说,大家肯定对感情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围绕的也是人家为什么至今还是单身这个话题展开。
俞飞鸿觉得,单身并不是一个问题,结婚与否、独身或恋爱,都只是人生的一种状态,哪个阶段让自己舒服,自己就处在哪一阶段。只要自己精神世界足够富足,一切都不是问题,若为了过日子而凑到一起,那种两个人在一起的孤独,比一个人的孤独更显悲伤。
俞飞鸿说自己并不是独身主义者,也非不婚主义者,只不过目前的状态是未婚。
婚礼是办给别人看的,我不需要着急去选择,也不该用年龄束缚自己的人生。
女神就是女神,说的话总是叫人眼前一亮。
很多人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不是没遇上合适的人,就是推说工作太忙没时间找。
俞飞鸿的观点倒是蛮新鲜的,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独立女人的强大魅力。
为什么要好好读书?这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即使单独一个人,照样活的很精彩,因为有丰富的精神追求,甚至都无暇顾及寻找伴侣这回事了。
精神世界的富足,靠的是什么堆积?知识加阅历。
其实这个社会有一种定性的思维,男女到了一定的年纪必须成家立室,否则就好像不正常,左邻右舍都要拿异样的目光来看你。很多三十几岁还未娶妻生子还未出阁的男女总是要被各种质疑,尤其是女人,过了三十岁还没嫁人好像就成了怪物似的,人人看你都戴着有色眼镜,心里八成在想,哎呀,这姑娘怎么回事啊,怎么这么大岁数还没对象呢,是不是哪里有什么问题啊,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百般嫌弃恨不得早日将女儿嫁出门才算了了一大心事。
我们常常被这些固有的观念左右了人生,自己给自己设了限,画了圈。明明日子是自己过的,偏偏要活成别人眼里的样子。
婚姻的确很重要,很多人为了让父母让身边的人住口,随便找了个人结婚。结了婚,人家又要开始操心孩子的问题,你,根本没法让别人闭嘴。
身边有很多未婚的大龄男女青年。偶尔,我也会给他们牵线搭桥,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别人的因缘,自有定数,旁人帮不上忙。再说,我对他人的了解也止于表面,本质难看清,胡乱介绍,怕要害人。所以慢慢的,也不再去抢月老的活儿了。
没结婚的时候,时常被各色各样的人问怎么还没有男朋友啊?是不是要求很高啊?我只能无奈的报以一笑,回答,真没什么要求。嘴上虽然这么说,心里头却还是有杆秤的。
我对另一半的要求有三个:
一是比我大,不仅是年纪,还包括心智,可以带我成长。我可以用仰慕的眼神看他,他就是我的偶像。
二是身高要高,至少173cm以上。
三是待我好,一定要疼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是个暖男。
看起来,我对另一半的三个要求好像都是针对表面的东西,本质上的条件,我倒是没有怎么设限,理所应当的认为,对方应该天性纯良,不会干出杀人放火的恶事来。另外,本性这种东西,只有交往过了,深入了解了才看的清看的明白。
我们会在外人面前隐藏一些内心的东西,留着一些别人无法看到的内幕。所以,就算性格方面的特质,也是要后来才知晓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因为性格不合选择分手?刚开始男女之间都会对彼此稍作保留,没有把本质上的东西展现出来。或者在被爱冲昏头脑的情况下,缺点也闪闪发光。只有处的时间久了,我们才能慢慢发现原来对方的很多问题还是无法容忍无法承受。
到最后,只有选择分开。
话说回来,标准只不过是标准,真碰上了那个人,什么都可以抛开不顾了。
自己在单身多年后发现,遇上的不是文化还不及自己,就是外形不符,甚至连第一条标准都很难满足,第一任男友就是年纪比自己小的家伙,整了一个姐弟恋,完全不是理想中的样子。设定的所谓标准,早就抛诸脑后了。
其实就算眼前的这个人样样都符合了标准,但是偏偏不来电,彼此擦不出爱的火花,再符合标准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可能反而对另外一个不着调的人死心塌地。
感情若是能以意志为转移,人生,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和无奈了。又怎么会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爱情悲剧发生呢?
《傅雷家书》里有有一段关于父母对孩子人生另一半选择的忠告。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刻。
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
与我只关注表面相反,人家注重的是个人品质:天性善良,温厚,胸襟开阔。
当然,我们一届粗鄙俗人,怎能跟大文人作比较。但参考参考人家的,总是可以的。
很多人对别人苛刻,对自己宽容,这样的人,是很难寻得幸福的。
仔细回想,自己好像就能划入这个范畴。
有句话不是说要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要怎么对别人。这话用在伴侣身上,也是同样适用的。
在我们要求对方要怎样怎样的时候,先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按此要求做到了呢?如果没有,又凭什么要求别人就要这样,自己却可以不呢?
朱梅馥(傅雷之妻)告诉未来儿媳:“夫妇之间只有彻底谅解,全心包容,经常忍让,并且感情真挚不渝,对生活有一致的看法,有共同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渡过大大小小的风波,成为琴瑟和谐的终身伴侣。”
包容,忍让,感情真挚,还要对生活看法一致,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这样的人生伴侣,似乎不怎么好找。千万人当中,能揽上这几样品质的人,恐怕寥寥。还要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几率更是渺小。
所以,理想究竟只是理想,要遇上如此理想的伴侣,终归是不易的。
更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社会,择偶的首要前提便是经济基础。相亲的两人,先了解的不是性格,而是双方拥有多少物质财富。毕竟,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让日子过起来相对轻松些,而不是疲于奔命解决温饱。
这样考虑,似乎也无可厚非。只是,太过实际的要求,又容易让寻找伴侣这件事戴上只为繁衍后代的嫌疑。而且,要想建立起稳定的感情,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爱情的重要性,对于女人来说,要比男人大的多,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
古语有云: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女人对于伴侣的选择,起初是被动的。自古都是男追女,鲜有女追男。所以即便遇上了心仪的对象,女人们往往也是放在心里默默去爱,不会勇敢追求幸福。有男生追求时,就算未必是自己心中的理想对象,却总是容易被对方的真情和软磨硬泡所打动或屈从,从而选择接受这份情感,接受这个人。
当女人终于给出真心,一心一意跟定了伴侣,最终却又难免要遭受爱人的背叛。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几句诗词,卓文君便将一颗真心交付给了司马相如。才子佳人,直教人只羡鸳鸯不羡仙。原本以为找到了值得托付终生之人,奈何好景不长,很快司马相如便有了异心,不再对卓文君忠贞。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一首《白头吟》,道不尽卓文君的苦涩与哀伤。
时光流转,阻挡不了四季的变换,亦阻挡不了人心的无常。
即便一开始的选择是对的,又有谁能保证双方这辈子都会始终如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因爱生恨,从爱人变仇人,自古以来太常见。
一切,皆因一个缘字。
花开花落情归处,缘起缘灭恨何方。
一场缘分,一世命数,早就注定,不论是独身,还是成婚,情感的归处皆在自己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