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学校举行了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四个项目的比拼既有趣又紧张,所有参赛选手都非常认真,裁判也很严格,但是无论是获胜的一方还是落败的一方,大家都非常开心,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晚上,刷朋友圈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师都把运动会上经典的照片或小视频发了朋友圈,言语之中仍然在回味比赛时的美好心情,其中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张老师的朋友圈,她显然还沉浸在下午的比赛中:“玩嗨了,乐癫了,回家觉得娃今天好可爱,虽然作业写得跟鬼一样。”一条短短的朋友圈,透露了好多信息:今天玩得真开心,孩子作业写得很糟糕,但是我的心情好,看孩子都可爱了,就原谅他糟糕的表现吧!
早上,一到办公室,张老师就找我谈感受来了,她先是述说了昨天孩子作业糟糕的事实,然后告诉我说,昨天自己心情好,回家以后看到孩子作业糟糕也没有批评他,只练了一会儿琴也没批评他,没想到孩子反而比以往弹得更好。孩子自知作业糟糕,本以为她会批评自己,没想到居然没有等来批评,于是敞开心扉跟妈妈说了一些心里话。孩子告诉她,其实自己平时也不是不喜欢弹钢琴,只是不喜欢弹钢琴时妈妈骂自己的感觉。她告诉我,孩子的话给她敲了一记警钟,让她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向反方向使劲,今后可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我肯定了她的认识,跟她说,母亲的情绪是一个家庭的晴雨表,如果母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迁怒于孩子,那孩子多冤得慌啊!除了孩子会被无缘无故地训斥,母亲自己也听不到孩子最真实的感受,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那教育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像张老师一样,常常把自己的情绪凌驾于孩子的感受之上,心情好了,孩子做什么都可以原谅,哪怕是做错了也可能免于批评,而一旦心情不好,孩子就成为自己的出气筒,稍有不如意就是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要么就学会察言观色,学会根据父母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行为,甚至学会在父母情绪好的时候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因为他们懂得,只要父母心情好,自己做什么都不会被批评,自己提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仅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而且很可能成为一个两面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情绪不稳定的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摸不准父母的情绪,整天陷入一种战战兢兢的恐慌状态,唯恐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对或不好的地方,会惹来批评或打骂,于是只能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地应对。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孩子都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都不能成长得更好,所以父母要想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保持自己良好而又平稳的情绪是前提,因为只有拥有良好的情绪,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们的真实表现,才能平静地对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冷静地了解分析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为孩子提供有益的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