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见《见识》这本书是在机场的中信书店,当时随手一翻觉得不少观点挺有意思,最近买了一本,一口气读了一大半,启发不少。
有时候会想想为什么喜欢阅读,无非是些很虚的看法:因为读书会开阔眼界啊,读书增长知识啊。我很喜欢吴军的说法,“阅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表示通过文学获取信息,而是一种生活的行为”。“每个人可以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但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大了,在阅读中找放松;生活失意了,从阅读里放空自己。我自己平时是个话很多的人,但一看书就会让我内心变得特别安静特别纯粹,我喜欢周末在城市里找自己喜欢的咖啡馆,点一杯拿铁,捧着书或者kindle看一下午,大脑很充盈,内心很宁静。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爆炸,每个人都害怕错过什么,反而让我们对阅读有更多的需要。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跟上时代节奏,需要通过阅读在烦扰的世界里开辟自己的天地,需要阅读去思考去认识自己。这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喜欢阅读的另外一个理由。工作以后发现,原来世界上这么多事情需要学习需要思考啊,原来人生不只是读两本书,考两门试就能活明白了啊。自己阅历太浅,对很多东西认识不足,就要站在大神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思考得更远更深入,这也是《见识》带给我的很重要的东西,谓之思维升级。
读了《见识》更加后悔,有些东西没能更早明白,最为实际的就是大学填志愿这个问题。18岁那年的自己,为了自己从小成为外交官的梦想来了北京,选择了相关的专业,殊不知还没等到毕业找工作就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感觉自己的梦想瞬间破灭了。真希望现在填志愿的孩子或者家长能看看这本书所谈,可能会有所思考。看了《见识》里的观点真是特别认同,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来看,名牌学校>名牌专业不是没有道理的,名牌学校拥有的资源相较于次一级学校的差别是数量级的,“最好的大学有最好的教师团体,最完善的设施、更多的和世界大师接触的机会、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重要的是有更强的同学圈子”“本科是通才教育,研究生才是专才教育”,所以要优先选择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而非专业院校。一是综合性大学能提供的综合资源更多,专业性院校则逊色不少。二是综合性大学的同学圈子会有很多不同就业方向,而专业性院校大多以相关专业为主。现实的情况就是毕业后你的同学和你的圈子几乎没差,想了解一点别的领域的事儿都费劲儿。当然,你说总会有交友广泛的人,但那毕竟是少数,只要这个人不是你就拉倒,这些都是18岁那年的我并不明白的。
当然,更加庆幸的是,我现在读了《见识》,毕竟吴军在工作上、爱情、教育这些大问题上对我启发不少,而这些方面都还是我能尽力改变的,放在下次再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