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风吹过的夏天,到处绿意盎然。但村庄却死一般的寂静,走半天也不见一个人影,只有聒噪的蝉鸣,却因为缺少人的踪迹而显得阴沉。
往年回家都是春节的时候,回到故乡见到的都是热闹的场面。像这样在不是春节的时候回家,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童年记忆里的村子,青壮年大多都在家里耕种土地,少年成群结对嬉戏打闹,村子里到处出听得见鸡鸣狗叫,人声接耳。随便哪片庄稼地都见得到干活的农人,听得见偶尔乡邻们关于收成的高谈阔论。
可眼下的村庄,虽然家家户户门前都通了水泥路。每个人都能吃饱穿好,但每个家庭都是残缺不全的。因城市化而背井离乡导致村子日渐凋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考学、打工、做生意不愿意再回村里,有条件的甚至一家老小在城里买房定居下来。哪怕老家建起了漂亮楼房的也只是过年回来呆几天。大部分家庭都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家,因为家庭离散导致村里的有生力量严重缺乏。
以往大家赖以生存的土地也不再稀奇,种上庄稼的土地大多是一些还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家以及因为村干部身份而不能外出的家庭在耕耘着,还有很大一部分土地虽然看上去依然绿葱葱,不过那只是长得很深的杂草而非庄稼。偶尔碰上一两个上了年纪的长辈,大多都是为那些荒着的土地叹息,想不通怎么土地就不稀罕了呢。以往可会为谁家划分到的土地好与不好,争得个脸红脖子粗。
记忆里,村里每死一个人都是全村出动,男人们帮忙抬棺材挑纸火,女人们帮忙煮饭炒菜,送葬的时候全村出动为其送别。但这次父亲的葬礼冷冷清清,基本没有什么年轻人在家,连五十岁左右的也少的可怜,人手几乎不够用。呜咽的唢呐伴随着稀疏的送葬队伍,显得格外凄凉。随着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以后的葬礼仪式能否按照旧习俗举行也面临严峻的考验。
犹记得两年前朋友送我的那本《崖边报告》,一本关于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的书,因为与作者年龄相仿又同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读完之后感同身受。更因为这次回老家呆了一段时间,窥见了乡村今非昔比的冰山一角,对于城乡生存环境的差距深有感触。这几天实在忍不住又重读了阎海军的这本书。
透过作者笔下的崖边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青少年时期,看到了许多故乡的影子,里面的人和事就是在自己故乡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一样。看失落的教条以及逃离的可能还有迁徙这几个章节犹如电影回放 。 穷困潦倒 、贫脊落后 、 无奈心酸的滋味涌上心间。中国乡村大地上有太多太多的崖边,你我的故乡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崖边之一。我总在想崖边不只是指作者生长的崖边,更有可能还有另一个含义 , 就是当下农村问题 ,三农问题已经在悬崖边了 。 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虽然这些问题活生生地摆在面前 ,但要解决却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深入系统的理性思考和调整农村发展模式。城市一边嗜血般地渴求农民支撑自己的壮大和运行,一边又冷漠无情地拒绝农民的融入。借用作者的一段话 “我的同龄人不论已经落脚城市还是正在挤进城市,未来会追寻怎样的乡愁呢?这将是整整一代人的迷茫。他们是否也会和我一样,既思念故乡又被故乡隔阂而感到惆怅呢?” 我想只有让城乡差距逐步最小化才能让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变得不再沉甸甸。
在城市怀念故乡,真正回到故乡又让人的灵魂无处安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