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云水谣景区游览怀远楼之后,阿凤导游带我们到她家喝茶,然后再沿着鹅卵石的乡间小道来到了当天的最后一个景点——和贵楼。
和贵楼又称山脚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也属于云水谣景区,距南靖县城53千米。
该楼建于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是由简氏十三世祖简次屏公建造的,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占地1547平方米。该楼1926年重修过,楼的平面呈长方形。
据导游介绍,和贵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六群四楼”中“四楼”之一的土楼。
和贵楼有“三奇”:
一奇是它的高度。和贵楼建有五层,高度达21.5米。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一幢。
和贵楼每层有28个房间,共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一个大门,东西南北四方各有楼梯上下。据说当初选址建楼,开始并未发现这是块沼泽地,楼建了一层,忽然整层楼像沉船一样,慢慢下沉到了烂泥地里。
建楼的简姓族人无可奈何,只好在下沉的楼墙上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桩,他们觉得地基这下牢固了,就从头开始夯墙,建起了一座五层高的方楼。
他们似乎很有把握,从不担心大楼会倾斜或者下沉,果然两百多年来,和贵楼固若金汤,风雨不动安如山。
据说在楼中学堂的小天井用铁线往地里插,一口气可以插进5米多深,拔出铁线,则可见铁线上有淤泥的痕迹,如果你在那里跺跺脚,天井整片的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此为第二奇。
和贵楼的第三奇,即楼中两口水井,相距不足20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左边那口井,清亮如镜,水质甜美,井中有鱼在翩翩游动,有如精灵般。
而右边那口井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这是由于两口井材料构造的不同造成的奇特景观。由于沼泽地浅层是腐烂的沼泽水,而深层是可饮用的地下水。
所以在设计时都将两口井打到了地下水层。但是,清水井是由水泥砌成,而浊水井是由小圆石堆砌而成。这就导致了清水井壁缝隙较少,而浊水井壁缝隙较大。
而两口井在通过沼泽水层时大量沼泽水渗入浊水井导致其浑浊有毒,而清水井却没有太多渗入所以可以饮用。
关于浊水井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当年打井时,一个坐月子的妇女打开了本不应该看的井盖造成的。我想这个应该没有科学根据。
和贵楼正中开1个大门,楼内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层楼。天井中心建三间一堂式学堂,堂前门上挂着两块来头不小的匾牌:
一块是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由简羡强立的“兴学敬教”匾牌;一块是中华民国十六年十月由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仁赠送,由简羡强立的“兴学利侨”匾牌。
和贵楼的二层开有一些宽约10厘米的窗缝,三层以上所开的窗口才较大。它背山面溪,大门朝东偏北,与大门相对的后堂楼明间为祖堂。
除了门厅与祖堂外,前后堂各有八开间,左右横屋楼则各有四开间。四角设楼梯上下,楼内走廊均为通体回廊。该楼前后堂与两横屋楼等高,但屋顶却是分体铺设,没有连为一体。
在和贵楼大门前有一晒谷坪,其周围环建一圈平房,使其成为前院,前院内也有一口水井,其大门开在中轴线偏北之处,据说这是为了避免“路箭”直冲主楼大门而设计的。
1986年4月3日,日本学者茂木计一郎带着学生前来考察土楼建筑,由于找不到专人解说,和贵楼楼长简良发临时充当了一回“导游”。
2000年,福建土楼申遗初期,作为方形楼代表的和贵楼,不仅没有雕梁画栋,而且还有两道明显的墙体裂缝,刚开始,专家和当地政府部门不同意和贵楼申报世遗。
但2008年7月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和贵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估计是和贵楼的“三奇”起到了重要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