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叙利亚内战爆发。战火的蔓延使得叙利亚总人口从2250万降至1700多万,有500多万民众逃离这个国家,占据总人口近23%。据联合国相关数据统计,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难民现在已经达到100万,这些涌入的难民挤压甚至剥夺了黎巴嫩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在这种人口快速增长、资源和空间紧缺的条件下,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儿童教育成为了主要问题,在受害群体中,儿童的受害备受世界关注。
《何以为家》这部由黎巴嫩、法国和美国联合制作的剧情片,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拍摄的。
影片以12岁的主人公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生而不养为主线,反映了不负责任的父母给孩子心理造成的严重伤害以及战争给民众带来的悲惨生活。
这部影片的叙述方式很特别,是以插叙和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其中有一句话在电影的开头、中间、结尾共出现了三次,可谓有贯穿全剧的作用,就是那句刺痛并震撼了观众的“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这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违背,我们经常说要感恩父母,首先就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那么为什么一个12岁的孩子会说出这样无情的话呢?
随着剧情的展开,赞恩那不断奔忙的单薄瘦小的身影和与年龄不符的阴郁眼神给了我们答案。
赞恩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贫民窟,他的父母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没有正经的经济来源,却有七个孩子需要抚养。他们住在拥挤不堪的屋子里,一家老小共用一张床,以至于互相没有隐私可言。在这样的贫穷恶劣的环境下,连父母的性生活也显得那样的丑陋不堪。
赞恩被父母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从很小就要去打工贴补家用,到小店铺做工,给客人运送煤气罐,带着妹妹们在路边摆摊卖果汁……可即便如此,赞恩对待这个世界仍旧没有敌意,尽管他在商贩阿萨德店铺里打工时会表现出不耐烦,但那仅仅是因为他知道阿萨德在打自己妹妹的主意,所以这种厌恶的根源仍然是爱。
可以说,他比生了一大堆孩子却没有尽到抚养责任的父母,更像一位合格的“父亲”。他非常疼爱自己的弟弟妹妹,在打工时,会偶尔偷方便面给家里的弟弟妹妹吃。在妹妹萨哈来初潮时替她洗衣服,为她做掩护,嘱咐她不要让父母和别人知道。因为在他所生存的世界中,这意味着萨哈具有了生殖能力,也就意味着作为生育工具的女性,将要走上另外一条更可悲的人生道路。
正是残酷的生存环境,赋予了他同龄人所不具有的成熟。他不像妹妹萨哈那样单纯无知,能够轻而易举地被几包方便面和糖果收买;他知道所有人的柔和的面容下面都潜藏着自私的欲望;他知道这世间鲜有不求回报的爱,所以他选择用他的方式来保护妹妹。
所以,在得知阿萨德带着鸡来提亲时,他便筹划着带妹妹离开这个毫无人性的家。可惜现实总是猝不及防,他还是晚了一步,可恶的父母出于自私的利益,已经将还不到十二岁的女儿嫁给了那个恶心的商贩。
这件事最终导致了赞恩和家庭的决裂,小小男子汉独自离家出走了。
当他再次回到家中,是满怀着对心中的乐土瑞士的向往来向父母要证件的。可是在与父母的争执中,他知道了妹妹萨哈已经因怀孕大出血而死去。这件事彻底激怒了赞恩,突破了他的忍耐底线,他拿着刀冲了出去。终因重伤他人而被捕入狱。
难道他的父母真的一点都不爱他吗?好像也不是。赞恩被审判,被囚禁,他的父母似乎也很难过。他们在法庭上流泪,一直诉说着自己的难处,他们说把未成年的萨哈嫁给阿萨德是为了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她就能吃得饱,睡上大床;他们说“他们那里”所有女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包括他们自己……看到这里,真的令人怀疑这是不是和我们同一个时代,怎么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还存在这样愚昧的社会!
可是,不久前还痛哭流涕的母亲很快就不那么难过了,她还颇为欣慰地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她又怀孕了,如果可以,她会给这个孩子取名“萨哈”,以此纪念死去的那个“萨哈”。
可是这种纪念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出生的孩子不过又要重复这种苦难的命运,一代一代,永无休止。
赞恩的父母永远不明白将孩子带到世界上来的意义,而觉醒的赞恩终于忍无可忍,他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控告自己的父母,罪名是:生而不养。
在庄严的法庭上,赞恩终于面对全世界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和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你这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为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赞恩经历的痛苦让他领悟到一个朴素又残酷的道理:如果苦难的人没有获取幸福的能力,那么他们的后代也只能复制他们的生活;如果大人们没有给予孩子幸福的能力,那就不应该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
可是,现实社会却恰恰相反,往往越是社会发达程度越高,人的素质越高,生育的欲望越低;反而越是条件差,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群,生育欲望越强。虽然大多数父母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不会像电影中的父母那样将孩子当做劳动力和挣钱工具,但却往往限于种种条件,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陪伴和爱。“生而不养”的现象难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就不存在吗?
当然,这部电影中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父母责任的问题,民众苦难更重要的根源是战乱。影片中黎巴嫩的这些人,全是叙利亚难民,他们没有办法在叙利亚活下去,只好四处逃亡。但无论在哪儿,他们似乎都是不受欢迎的,他们因为贫穷,因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犯罪、暴乱……各种危害社会治安的事件层出不穷,然而越是这样,越是遭到排挤,越是得不到这个世界认可。而面对这样一种沉重的社会背景,作为观众,我们似乎只有深深的无力感。
有人说,贫穷是一种浪漫主义,只有悲哀的东西才更具有艺术性。所以,有的人会感谢贫穷,感恩苦难。对此,我想说人的本能是生存,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是浮云。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性更是受到空前的考验。当我们被生活不断践踏蹂躏的时候,许多人也许就会失去爱的能力。所以,我们首先要尽量规避贫穷和苦难。
但是贫穷和爱并非是不可共存的。就像影片中赞恩毫无保留地爱着妹妹萨哈、拉希尔拼尽全力爱着父母和孩子,即使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好心的拉希尔对赞恩还是同情收留,赞恩对拉希尔的孩子也是怀着善心……如此种种,也给冰冷的底层世界带来了些许温暖。
生存是兽性,是万事万物的本能,而我们是人,爱才是将人和禽兽区别开来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