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时,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时间多,闲着无聊,由于评分很高,就点开看了,没想到这是一部十分震撼的电影,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是一部心灵上的博弈,身处困境,面对看不见的未来,有人选择放弃,有人充满希望,有人选择痛苦的哭泣,有人平静地找寻解救自己方法。
印象中最深是安迪爬下水管道那段,看到安迪吃力的爬,我看得屏住呼吸,浑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我想如果换成我,未必能有这样的勇气。如今时隔多年再看,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01.过去
过去的安迪是一名波特兰银行的的副总裁,青年才俊,事业上有着大好的前途。
或许是因为安迪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导致他的家庭发生了破裂,安迪的妻子出轨了一名高尔夫俱乐部的成员。
安迪知道后,悲愤交加的他原本打算去找两人算账,却在喝醉后伤心离去。
没想到妻子和奸夫两人真的被枪杀了,而安迪作为最大的嫌疑人,因没有证据证明其清白锒铛入狱。
02.现在
安迪就此从云端跌入地狱,进入了赫赫有名的肖申克监狱。
生活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变得十分落魄,生活环境糟糕,吃的饭里有蛆,眼睁睁看着狱友因不服从命令被打死,还有时刻对他虎视眈眈的“三姐妹”,感觉人生像是从天堂模式一下子进入到炼狱模式。
厄运到来的时候,它们连声招呼都不会打,要尽快适应命运给你安排的一切,因为它不会给任何人时间去适应。
沉默了一个月的安迪,有一天向瑞德要了一把6英寸的石锤,瑞德担心安迪有一天会为了自保拿石锤攻击人,但还是帮忙给他弄来了一把。
安迪十分守信,即便面对“三姐妹”的欺辱,他从未拿出过石锤自保。
对于命运,要么去接受它,要么就和它抗争到底,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安迪刚来的两年时间经历着非人的摧残,一个堂堂的银行副总裁怎么能受得了监狱这样的毒打。就连瑞德也一度认为他这样的环境会掉他。
有一次户外劳动时,安迪听到一位警员为三点五万美元上税的问题而苦恼不已,于是他尝试着用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帮那位警员避税。
命运的齿轮或许从此刻开始转动,在得知安迪这方面的才能后越来越多的警员都来找安迪,甚至典狱长也让安迪帮他做假账,处理他那些利用非法渠道获得的钱款。
这时面对“三姐妹”的再次挑衅,安迪不再单纯的用武力解决,而是用智慧化解,虽然最后还是免不了一顿毒打,但是安迪的才能和知识显然成为了他的一道护身符,典狱长把他安排在图书馆工作。
03.力量
在监狱里有三五好友,靠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傍身,他或许可以一辈子留在监狱里,像老布鲁斯那样,像他的好友瑞德那样。
但是安迪却从未安于现状,从未屈服于命运。
从向瑞德要石锤那一刻起就下定了越狱的决心,对于这件事,他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包括最好的朋友瑞德,这是他隐忍的力量。
在监狱里受尽了欺负和凌辱,他只字不提并毅然选择和恶势力作斗争,这是他坚忍的力量。
为了让州参议院给监狱增加图书资金,安安迪以每周一封信的频率,坚持写了6年的信,最终得到了参议院二百美金的赞助,还有很多捐赠的书籍和物品。这是他坚持不懈的力量。
他通过自己的专业才能免去洗衣房的杂物工作,在监狱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这是他知识的力量。
当他在播音室播放唱片时,面对门外的典狱长和警员,他没有丝毫没有畏惧,而是和典狱长展开了一场战术的博弈,他认定对方不敢将自己怎么样,并不听从对方的命令,这是勇气的力量。
04.行动
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安迪对自由的向往不仅仅是嘴上说活那么简单。
安迪看似随意,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实则内心对希望的火种从未熄灭,希望不仅是口头上说说,他将自己的希望付诸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
表面上看似他对石头很感兴趣,实则是掩盖自己越狱的真实目的。
在应下帮一名警员避税后,作为交换,他提出要给跟他一起修缮屋顶的”同事们“每人三瓶啤酒,干完活后喝着啤酒的畅快淋漓,让狱友们感觉到自己又像是一个自由的人,修缮的仿佛是自家的屋顶,而安迪此时正心满意足的带着微笑看向他们,这时他的希望。
有一次,他趁一名警员上厕所的间隙,溜进广播室播放唱片。顿时,整个肖申克监狱里都想起来唱片中那悠扬、婉转的旋律,狱友们停下手中的活儿,音乐声唤起他们对自己的渴望与向往。安迪坐在椅子上享受其中,即使是典狱长就站在门口,以棍棒威胁,安迪仍然没舍得关闭音乐。这是希望与自由的声音,尽管过后换来的是一顿毒打。
他在图书馆工作期间,帮助狱友考上文凭,尽管那时他因为想要为自己翻案,而被关进了禁闭室。但是他在听说狱友的成绩是C+时,脸上依然是难掩开心的笑容,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他的希望。
他和好友瑞德聊起希望,尽管被对方警告”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它令人疯狂“后,依然和对方畅谈外面世界的美丽,勾勒着未来生活的蓝图。
安迪所做的一切不仅在给自己希望,也给所有人带来希望。有些人生来就是一束光,他们所到之处,就是光照亮的地方。
05.未来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如果足够努力,老天都会来帮你。”
在一次突击查房中,典狱长有好多次发现安迪越狱的机会,但是都被他忽略了,挂在墙上的海报,那本超乎重量的圣经。
无论是掀开墙上的海报还是打开那本圣经,只需做其中的一件事,安迪即将迎来的不仅仅是越狱失败,甚至有可能搭上自己的生命。
对于安迪,典狱长过于掉以轻心,或许是几十年来视犯人如同扶不上墙的烂泥,抑或是他认为这群人在他的淫威之下趋于“体制化”,这样的姿态让他栽倒在安迪的手中。
安迪最终成功了,从蜿蜒的下水管道爬出去后,他像是重获了新生,经历着雨水的冲刷和洗礼,那一刻他吸进的每一口空气都是新鲜的,那是自由的呼吸。
拥有着诺顿典狱长全部身家的安迪,最终实现了自己愿望,在海边打磨着他的大船,此时此刻他也见到了为他的越狱提供了关键物资的老友瑞德,两人相视一笑。
对写作有多坚定
相信每一个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安迪身上不屈不挠,百折不屈的精神所打动。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在面临人生困境时都会气馁,面对命运的不公都会去抱怨,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安迪在监狱里并不像其他人一样,从心态上他就胜过了许多人,为自己的解之脱找寻方法。
当瑞德拿到安迪想要的石锤时,他不禁哑然一笑,原来是自己多虑了。他认为即便安迪是真的想要拿这把石锤越狱,恐怕也得要600年才能挖通隧道。
没想到,这件看起来并不可能的事情,却让安迪变成了现实,他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挖通了隧道。或许有人认为20年也不算短了,但是对于一生来说,用20年的时间去换取后半辈子的自由,这是值得的。
反观生活中的许多人,他们原本对成功也抱有诸多幻想,但是却被别人的话语轻而易举的击退了。
有的人明明想要写作,却被外界的声音给吓退了。
“写作有什么用,能当饭吃?”
“就你这水平还写作呢,别白日做梦了。”
“别搞笑了,你在工作单位连几十个人都竞争不过,哪来的勇气和几百、几千万写作者竞争?”
甚至有些名作家也曾在社交平台上表达过,“为什么人人都觉得自己能当作家,你们以为写书真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
试想,如果人人都听了这样话而对写作望而却步的话,那么中国未来的作家将何以为继。
可反过想,这也是对一个想要成为作家人的试金石,如果因为别人三言两语的否定就放弃了,那么说明他当做家的意志不够坚定。
他们没有像安迪一样那样坚定的决心,也没有安迪那样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电影中,瑞德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安迪说的墨西哥在远方,而他却还在这里,劝安迪不要在做白日梦了。
安迪却扔下了一句话,“人,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是的,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一个人要么要有自己的想法,想办法好好生存下去,要么就像一个工具人般,按照别人的设定活着,度过的每一分钟都是去往死亡的路上。
老布鲁斯这个人物恰巧就是和瑞德一样想法的人未来的样子。
原本监狱是牢笼,可是当老布鲁斯得知自己被假释后,他却做出了挟持狱友这样过激的行为。
人活着就要有价值感,只有在监狱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感。
监狱的这面墙十分有趣,开始,你很它们,接着,你是硬了它们;
时间久了,你开始离不开它们,这就是体制化。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体制,大部分人考体制是为了追求体制的那种稳定,旱涝保收的安全感,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并不重要。
一开始,你恨它们,觉得体制工作又累又无聊,处处被人管着,盯着,监视着。
对于一切的命令只有服从,后来,你开始慢慢习惯它们,虽然有时这样的环境还是会让你感到不舒服,但是比起一开始,你已经很适应这样的生活,你和它在融合。
时间久了,你越来越离不开它,只有它才能让你有价值,而且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这样的依赖感会越来越强。
所以,不难理解老布鲁斯为什么选择自杀,因为时间久了,他已经被同化,他和体制早已融为一体,你说外面才是自由的世界,对于他而言,那才是人间地狱。
索性瑞德不用继续布鲁斯的老路了,出狱后的他经历着老布鲁斯经历的一切,那种陌生感,孤独感常常会登门拜访。
在超市工作的时候,每次他想要上厕所都会向主管请示,对方应允后他才尿的出来,30年的监狱生活已经把他调教的像是一个被设定好的机器,一旦取消这些设定,他反而没了安全感,生活像是失控般的下坠,对于他们而言,出狱后的生活或许更加残忍。
因为心中守着和安迪的约定,瑞德没有选择和老布鲁斯那样轻生,而是终于在一片混乱之中成功上了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