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行为设计学》(英文《Decisive》)基本看完了。不同于其他市面上讲决策的书,它提供了一个框架,一个叫wrap的流程,其实也是对比较常用的决策策略的一个总结,系统化了一些概念,让人更加容易记忆和使用。但内容上来讲,很多其他书上面也都有相似的内容。
比如《远见》这本书里面也提到了多种路径,并给予权重的方法;《醉汉的脚步》更是大面积的描述了基础概率的重要性。而《Decisive》这本书里面是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
再次展开WRAP流程:
拓宽选择空间
拓展选择空间简单的来说就是设想你要决策的问题是一个地图上的目的地,你要去找到多条路径也就是多个选择到达这个目的地。当然,每条路径你可能需要给一个权重,包括机会成本的考量。
不过这仅仅是向内审视的角度。也可以同时借助外界的力量,包括那些已经成功做过相同决策的人。
作者也同时提到了类比法的神奇之处,或许可以像科学家做研究那样,通过类比相同领域或者事物的办法,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把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
这一步我的理解就是仅仅纸上谈兵不如积极实践。寄希望于专家预测或者理论推导都是不现实的,因为往往预测都不够精确,尤其是在市场变化很快的情况下。当然在实践之前,首先还是要有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论断,通过小步试错反复迭代来实践。
当然,在商业领域,也有大师对精益的办法嗤之以鼻。这个人就是硅谷PayPal帮的教父 Peter Thiel . 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对Peter thiel的看法持什么意见。我自己认为,如果在一个并不是很明朗的前景之下,敏捷/精益的方式是个试错成本较小的投入,但是一个对于行情非常精通的决策者,尤其是细分垂直领域来说,重成本打造快速垄断市场,也是个“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路子。没有绝对的好坏策略,只有因地施策的不同。
另外一个实践的前提条件就是重视基础比率。在我看来这是个选择正确的战场来实践的意思。如果本来成功率就不高,大可不必选择这样的路径,而是要把它给予较低的权重,或者从选项中剔除。
在做出决策前,留出思考的距离;
这一点,就是警惕头脑发热冲动做决定。一般人也会睡一觉起来对之前的事情热度大减,同样的道理,在决策的时候发现自己情绪亢奋的时候,往往是个警示的信号。这个时候停一停,留给自己一个思考和冷静的时间。
作者给出了一个10-10-10的小方法。也就是问自己10分钟以后我会是个什么想法?10个月呢?10年以后呢?我会不会后悔我当下的决策?会不会跟我期望的未来不一致?会不会违背自己的长期价值观?
做好出错的准备
就是类似于我之前提到过的“事前验尸”。也算是逆向思维的一种。当我们的结论定在这个决策可能会导致一种最严重的后果时,再由这个后果反推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和步骤,具体分析每一个步骤会出现的条件,这样就会给决策提供一个显性的失败路径,以作对立的参考。
此外就是给失败的期望值设置一个止损点。由此来避免巨大的沉没成本。
当然流程本身是个规范,它还是需要人来执行。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只要是人就不可避免地有情绪和非理性的因素参杂其中。流程只是尽可能规避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事实上我们也是需要认识到,没有绝对的理性决策,人的情感的一面也是决策需要考虑进去的因素之一。它是个变量,可能是成功的点睛之笔,也或者是功亏一篑的致命弱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