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这么一个职业,需要你365天不休息,每天24小时都在岗,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醒了还是睡着,都要随叫随到,没有任何怨言,最主要的还没有任何报酬,你相信有人愿意干吗?
估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 不可能!!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这样的职业还真的有,那就是- 妈妈!
我的妈妈没有文化,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是她却坚持做人做事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样夜里躺下才能睡得踏实!
勤劳、善良、贤惠、能干、这些夸赞女性美德的词她不懂,但是在她身上却都能找到。
长嫂如母这个比喻用我妈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
我的爷爷去世早,奶奶也在我才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爸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两个姑姑,还有一个最小的叔叔,只比我大九岁,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爸妈的身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不能吃饱都成问题!
记得小叔结婚,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妈一人张罗,布置新房,买家具,买新被褥,买新衣服,跑前跑后事无巨细都是妈妈亲力亲为,就怕哪里考虑不周全让小叔小婶心里委屈,她还咬牙给小叔买了一台录音机,一张三人沙发,这样的配置在八十年代初期,几乎已经是奢侈品了!
第二年小婶有了宝宝,妈妈三天两头的给小婶做荷包蛋吃,那年头这就是我们家里最好的营养大餐了,我和弟弟老盯着小婶碗里的荷包蛋,馋的一个劲的咽口水,心里暗恨妈妈偏心!小婶有时候觉得过意不去,要分点给我们,妈妈总是说:"她们有饭吃就够了,亏着谁也不能亏了你肚子里的孩子!"
在小婶临足月的一段时间,妈妈忙着准备小衣服,那时候没钱买现成的,都是买几尺布回来自己做,我家又没有缝纫机,全是妈妈手工裁剪手工缝制!而且我妈哪里都不敢去,生怕小婶生养时她不在身边。
终于小婶生了个小弟弟,妈妈比谁都高兴,一日三餐端到床边,每天都精打细算变着花样给小婶做上一碗汤,以保证小婶能有足够的奶水喂养小弟弟。
吃饭时还不让我和弟弟们跟着去,生怕我们盯着小婶的小灶让小婶不过意。每天天一亮就去婶房里收尿布和尿湿的小衣服,放在大桶里搬到河边去洗,一点都不像个嫂子,俨然就是一个母亲!
小时候我们家条件差,春节一直都是我们最盼望的,因为只有春节才会有新衣新鞋穿,只有春节才会有好吃的,还能有两毛钱的压岁钱,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大的一笔巨款了!
可是爸妈那时候却怕过年,过年就意味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大人们添不添新衣倒无所谓,孩子们一年盼到头了,总不能让她们失望啊!
那时候我们穿的鞋都是妈妈手工做的。白天妈妈下田干活,回来还要忙家务,洗衣做饭,几乎没有闲时。
晚上就拼命地纳鞋底,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紧赶慢赶一直到大年三十晚上,临睡前就会把我们刚做好的新衣新鞋放在床头,这样我们才会喜滋滋的摸一下,然后心满意足地去睡觉,就等第二天天一亮穿上它们全村到处炫耀!
妈妈虽然讲不出大道理,什么大爱无疆她不懂,但她的热心友善在村里却是出了名的!
我们门里有个大伯,因为家庭贫困一直是一个人。年轻时候倒无所谓,有手有脚能干活吃饱肚子没问题。后来年龄大了,他有一次病了,躺在床上无人照应。妈妈天天烧好饭端给他吃,帮他倒茶端水,大伯觉得过意不去。妈妈说:"没有好的吃,每顿吃饱不成问题,谁还没有个困难时呢?"
拖了几天没见好,妈妈不放心,硬是一个人用板车,拉着大伯去村卫生室帮他瞧病,大伯看到妈妈浑身被汗湿透,感动的哭了,妈妈却安慰他说:"没事,力气去了,睡一觉就又回来了,我还年轻,有的是力气!"
大伯老了后就住到了乡敬老院,每次过节我们回家,妈妈都嘱咐我们买上大伯爱吃的桃酥饼去看他,妈妈说别让他以为自己是一个孤人,得让他有点念想,知道还有人惦记着他,这样他的日子才有盼头。
我做了妈妈后才明白了做妈妈的不易,一个孩子已经让我焦头烂额,真的无法想象妈妈那时候是怎么带大我们姐弟三的?因为沒有爷爷奶奶,全是妈妈一个人。
田里的活还不能落下,那时候干农活记工分,凭工分领口粮的,不干就没粮吃!所以妈妈付出的辛劳要比别人多得多,这可能就是妈妈早生白发的原因吧?
如今妈妈已不再年轻,但为我们操劳的心依然如初,唯愿妈妈身体健康,让我们能有孝顺她的机会,而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