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秋去(四)

作者: 布衣向儒 | 来源:发表于2022-09-09 18:56 被阅读0次

        会讲故事的聂总

聂辉给李明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小学教师姓刘,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形成了口吃的毛病,更不清楚他讲课的时候孩子们会不会着急,只听说过两个经典事例。

有一次课堂上某生尿急,报告老师要去方便,刘老师意在提醒该生:“课余时……间不……能贪……贪玩,下课先……先……上厕所。”很简单的一句话,老师磕磕巴巴半分钟说不完,男孩捂着裤裆跳脚,下一秒可能就尿裤子了。老师挥手示意:“去,去……”没等老师把话说完,男孩已经一股风跑出教室。

另一次在食堂吃饭,一碗面条端上桌,同事热心地问他要不要加点醋,他点头,同事拿着醋壶给他碗里加了点,同时看着他,那意思是问够不够,他说:“少……少……”同事误以为他嫌少,只能继续加醋,刘老师终于把话说完整,他说:“少……加点”可那碗面条已经变成了醋泡面了。

刘老师家里有五朵金花,唯一的男孩那就是掌上明珠,从小娇惯自不必说,只要不太过分,家里从来没人拦着。都说七岁八十惹人嫌,十一十二狗也嫌。正是那惹人嫌的年龄,在一个雨天的早晨,熊孩子可能觉得好玩,忽然学他爸爸讲话,他爸说一句,他跟着学一句,就在这天早晨,子承父业,成功学成了口吃的毛病,伴随一生,成为村人的笑谈。

忍着笑的李明会意地点头,竖起大拇哥伸向聂辉,连说了几个“深刻”,看来这学坏容易学好难还真是这么个理哈。

“不过,我以前怎么没发现你挺会编故事,也会讲故事的呢?这是,要改行,学说书啦?”

聂辉郑重告诉他“这还真不是编的,是的的确确现实版。学成磕巴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从大人那里了解到自己小时候的这段过往,后悔不已,却是无力回天。但自从他也做了父亲后,孩子们只要敢学他讲话的方式,一个大嘴巴就呼过去了。而且,同村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教训学磕巴讲话的孩子。

李明深以为然:“继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之后,你是又一个谆谆教诲我的人。来,为谆谆教诲走一个”李明举起了酒杯。

可能是与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作为一个公司的运营总监,除了日常工作之外,聂辉必须时时给自己充电,尽可能多地涉猎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写学习心得,编写团队建设规划,制定培训大纲,定期对下属进行系统培训,有时他要亲自授课。很自然地,平时就会留意收集一些身边的素材,穿插进他的教案。

他觉得用这些小故事,小笑话很接地气,更容易变成哲理性的智慧,让他的员工理解与接受,继而变成自身的感悟,融入到工作与实践。

在下属心目中,聂总就是一个教父级的存在,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相关文章

  • 秋来秋去(四)

    会讲故事的聂总 聂辉给李明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小学教师姓刘,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形成了口吃的毛病,更不清...

  • 秋来秋去

    中秋闹哄哄地来,却又悄悄地走,一切又如常的安宁。 秋渐深,阳气渐退,阴渐主事。太阳焉了很多,不再炽热地耍着威风,再...

  • 秋来·秋去

    秋天总给人一种萧瑟、暮气的感觉。在秋天里,生灵们依然忙碌着,忙碌着过冬的事情。 他们刚送走了热情的夏天,还没来得及...

  • 秋来秋去

    想来,这世间的执笔人又该感慨一番了! 每每秋来秋去,总有大把的闲愁呼之欲出,自古文人墨客最爱伤春悲秋,秋是无比丰富...

  • 秋来秋去……

    秋来秋去…… 文:道玄斋主 明月今又圆,天地各一边; 秋来叶归土,阴晴本自然。 一壶清茶应细品,一炉熏香可安神; ...

  • 秋来秋去

    (一)李给的故事 熙攘的人群,燥热而潮湿的空气,以及各种泡面和汗水混合交杂的味道,让李给一下子又犯了头疼。李...

  • 秋来秋去

    (一)李给的故事 李给盘算着,明天大年三十,今天正好已经过去三个月。恍惚间竟也觉得时间飞快,和同事几人倒是自娱自乐...

  • 秋来秋去

    (一)李给的故事 挥着手看着那辆蓝白相间的客车走远,李给心中骤然升起的一丝酸楚,裂开了,就像他在异国他乡向李龙和家...

  • 秋来秋去

    (一) 李给该刮胡子了 19年一月,也是李给在非洲这个叫突尼斯的小国的第三个月...

  • 秋来秋去

    (一)李给的故事 李给今天说:“如果哪天我能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好了。” 这是我听过他说过的最有文化的话了。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来秋去(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rz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