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十三(绪论、学习理论)

作者: 星星与七便士 | 来源:发表于2017-04-25 18:26 被阅读0次

单元十三(绪论、学习理论)

1

学习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2

准备律

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如桑代克的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

3

练习律

练习律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4

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5

正强化

正强化是指在某一个情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

6

负强化

负强化就是某种刺激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

7

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况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

8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过程。

1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

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ü按学习的实现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ü按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两个维度结合,有四种学习方式。奥苏贝尔强调有意义接受学习,认为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3

布卢姆对学习的分类

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将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六类:

ü知识:对知识的简单回忆。

ü理解: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ü应用: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概念和规则。

ü分析:区别和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

ü综合:把思想重新组合为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

ü评价:根据内部的证据或外部的标准作出判断。

4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形成联结。桑代克提出了三条重要的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5

巴普洛夫和华生的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巴普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普遍的学习现象,学习的过程就是对条件刺激产生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过程。美国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把学习看成是形成条件反射即S-R联结的观点推向极致。

6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主要包括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学习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在特定情境中,有机体的预期行为出现后立即强化,再出现再强化,那么,其预期行为再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形成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行为,这就是学习过程。

7

格式塔学派完形学习理论(顿悟说)

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就是有机体通过认知重组建立学习情境的完形(即认知结构)的过程。也称为顿悟说,由苛勒提出。

8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公式S-R应该为S-O-R,其中O是指有机体内部变化这一中介变量,以强调行为反应的内部过程的作用。托尔曼认为,学习是有机体形成形成学习情境的“认知地图”,并非形成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

9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

10

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从学生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以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两个维度,将学习分成4种方式。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其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来。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关于学习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关于学习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结果是围绕着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育者应该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指导和协助学生按自己的情况对新知识进行建构活动,最后建构起关于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根据对学习的理解提出了三种主要的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情境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设计(抛锚学习)、支架式教学。

12

抛锚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应该基于情境教学,主张自上而下展开教学进程。

13

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通过老师的帮助(支架)将学习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出支架,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它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辅助学习为基础而提出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单元十三(绪论、学习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tb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