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历史以后,常常觉得,在身边现实发生的一些事,往往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蛛丝马迹。而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是某个历史人物转世而来的。
最近读“范雎相秦”,突然觉得自己是范雎转世。当女儿奶声奶气地读道,魏齐打断了范雎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我突然就想起自己三年前发生的车祸。一样的伤痕,一样的痛苦。一样的辗转流离。
后来,读到范雎在秦国大展手脚,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不是他的辩才与智谋,而是在那个医学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战国,范雎掉落的牙齿后来究竟怎么办了?
他是说话漏风地向秦昭王阐述自己的观点吗?“大秦只知有太后和穰侯,哪有人知道有大王呢?呼呼~”听了范雎奇怪的发音,看到范雎干瘪凹陷的嘴唇,秦昭王难道不会出戏吗?他还会认为范雎的言语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吗?
范雎的晚年得以善终。尽管他嫉杀了白起,用错了郑安平和王稽,错失了灭赵的最佳良机,可蔡泽的直言劝谏和秦昭王的关心爱护,还是让他急流勇退,没有落得像商鞅一样被五马分尸的下场。故此,他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典型代表。
可不知为什么,我能想到的,永远不是他的福报。我能想到的,只是他每天对镜整理华服时,会不自觉地凝视嘴上的伤痕,然后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惜。他在面对满桌珍馐佳肴却无从下箸,或者在睡前刷牙时会轻抚麻木发凉的嘴唇,然后默念“唇亡齿寒”之典故。
我如果是范雎,我愿用万户侯,换一副健康的皮囊。所以我不是范雎,我不能叱咤风云,我只能平庸的苟活。范雎的伤痕转世落在我的身上,而范雎的灵魂却不知在世间哪一个大人物身上潜藏?
谈什么公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