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假期,窝在家里聆听北大方建勋教授的书法公开课。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接触书法理论知识,饱览了一场听觉与视觉的盛宴。
这次公开课共15讲,每一讲一个半小时左右,是北大本科生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
方教授以朴实凝炼的语言介绍了实用性较强的书法审美与实践,为大家推开了书法世界的大门。
他娓娓道来地讲述了历代著名书家的故事,引领初入门者品尝作品中别具一格的神与形,并分析了从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到清代的八大山人、金农、邓石如等各个书家的艺术成就。一幅幅神秘莫测的作品,在方教授四两拨千斤的解读下,展现了耐人回味的意境,富有了生命的活力与气息。
清代傳山 奇绝郁勃之气 清代何绍基 圆浑含蓄之美现代学者蒋彝说:中国书法的美学是,优美的形式应该被优美地表现出来。
“外”字 线条弹性张力之美 散锋的独特之美 南宋赵孟頫 结构之美 清代伊秉绶 空间之美 清代八大山人 简洁之美 清代八大山人 布白之美唐代张怀瓘《文字论》:“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法的表达比文字更直接,更丰富,意境更深远。一个字足以表达一个人的心境、个性。
当然,书法的道路上并无坦途,与语言文字的学习一样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
现代书法家潘伯鹰说过:“写字的进步,决非一帆风顺的,每当一段时期,十分用功之后,必然遇到一种“困境”,自己越写越生气,越写越丑,这是过难关。必须坚持奋发,闯过几道关,方能成熟。凡“困境”皆是“进境”,以前不是不“丑”,因未进步遂不自知其丑,进步了,原来的丑才被发现了,越进步就越发现。这时,你已经登上高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