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杂谈简书精品美文集萃
评弹历史:解读项羽,垫脚石宋义,悲剧性的历史使命

评弹历史:解读项羽,垫脚石宋义,悲剧性的历史使命

作者: 王俊杰猛 | 来源:发表于2018-09-05 20:55 被阅读5次

    简书 王俊杰猛

    在西楚霸王项羽的政/治生涯中,对他最重要,同时也是他最憎恨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就是宋义。

    对于刘邦,项羽因为在鸿门宴上的一时不忍而终致其遗恨垓下;而对于宋义,项羽则是因为在安阳帐中的当机立断而成就了他的巨鹿大捷。

    世事往往就是这么难以预料,一向恭顺的刘邦最终竟成为项羽西楚王国的掘墓人,而一早就被项羽视为绊脚石的卿子冠军宋义,却在事实上扮演了他王图霸业的垫脚石。

    关于宋义,似乎他全部的历史使命都只是为楚霸王项羽作一块扬名立万的垫脚石。

    曾经一度身为楚国上将军、号称卿子冠军的宋义,说起来其实很可怜,他似乎并不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历史人物,而是衔接项梁和项羽叔侄俩的权/力传承,以及成就项羽威加诸侯的一个承接环节而已。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天下响应,素怀大志的楚国贵族后裔项梁,也趁势带着侄子项羽热烈地掺和其中。

    他们先是计赚会稽太守,夺取了军/政大权,募兵八千举事起家;然后遥尊陈胜为王,假传王命自任为“楚王上柱国”——诸侯国中的最高军事长官,由此获得了“名正言顺”的身份和权威;在北上攻城略地途中,先后收服了陈婴、英布和蒲将军等几路反王的兵马,实力达到六七万之众,于是声名大振,成为义军中举足轻重的一股势力。

    此后,“胸怀天下”的项家叔侄就开始了“抗秦起义”和“削弱盟友”同步进行的战略—— 一边以尊陈胜为旗号,攻杀了“背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的另一路义军首领秦嘉,吞并其军马,占领其地盘;一边攻陷襄城,大败秦军。

    陈胜死后,项梁更是听取了谋士范增的建议,找来了楚王后裔——正在为人作牧羊的熊心,立为楚怀王,以迎合楚人的愿望,然后自封为“武信君”,成为楚国义军真正的掌门人。

    在取得了“挟楚王以令诸侯”的天时之利后,项梁更是所向无敌、威风八面,先后在亢父、东阿、城阳、濮阳、定陶、雍丘等地连破秦军,斩秦国李由等名将,于是一路顺风顺水的项梁有点得意忘形了,他“益轻秦,有骄色”。就在这时,宋义以一个智者的形象出场了。

    宋义认为秦军的主力并未被消灭,而己方则已经开始骄敌自大,于是很婉转地劝谏项梁:“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可惜一向自负的项梁在连胜之余,根本听不进这逆耳之言,于是便“使宋义使于齐”,把这个说话不讨人喜欢的家伙打发出去了。

    宋义在去齐国的路上刚好遇见来见项梁的齐国使者高陵君显,于是就好心劝告他:“臣论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齐使虽然将信将疑,但毕竟安全第一,所以还是依照宋义之言缓缓而行。不曾想,就在他未到定陶之前,秦政/府果然调兵遣将,派大将章邯进军定陶,并“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结果“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这下子,死里逃生的高陵君显对料事如神的宋义,不仅感激涕零,而且五体投地——宋义一出场就为自己笼罩了一层传奇色彩。

    项梁战死后,章邯随即出兵攻打义军另一路主力——赵国。此时的义军不仅在士气上大为受挫,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金牌打手,对杀气逼人的章邯,无人敢当其锋芒,赵国因此而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而反秦之战也遭遇到岌岌可危的困难。

    就在这时,听从宋义之言而得以保全性命的高陵君显路经楚军,向怀王极力推荐宋义:“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怀王听闻后大喜——不光是为义军找到了一个能够代替项梁的大将,更妙的是,此人如果是由自己提拔上位,必然不会像项家叔侄那么野心勃勃、嚣张跋扈,自己也因此而能安坐王位,摆脱可怜的傀儡处境。

    于是怀王立即召见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立即委以重任,“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宋义因为一句洞察先机的预言,就这样梦幻般地被推到了反秦大军的顶峰和历史潮流的浪尖。

    俗话说“无妄之灾不为灾,无妄之福不为福”,宋义如此“幸运”地被形势造就为义军的元帅,他能否持续这种好运气呢?

    宋义率领大军前往援救赵国,“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他的想法是,章邯这时候气焰正盛,如果硬碰硬地当其锋锐,不仅风险很大,而且也实在犯不上为赵国这样卖命。虽然楚、赵同为反秦义军,但毕竟是各立山头,大家在反秦的利害上是一致的,但灭秦之后也绝对存在相互争雄的可能。所以,先“坐山观虎斗”,然后来一招“卞庄刺虎”,坐收渔人之利,无疑是最为安全稳妥的。

    看到宋义“引而不发”,赵国坐不住了,不断地派人求援。无奈宋义抱定一条“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的原则,使出“拖”字诀,就是按兵不动。但就在这时,没想到后院失火,自己阵营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比赵国更沉不住气的是项羽,他满怀杀叔之仇的憎恨和屈居宋义之下的愤懑,坚持要求出兵与章邯决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说实在话,内外夹攻、里应外合,确实是破敌的有利形势。但宋义不这样认为,他表示就是要让赵国作为消耗秦军的诱饵,使双方尽量相残,以争取用最低的风险换取最大的胜利。为了说服项羽,他还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意思就是留下虮虱让虻虫叮咬,这样更容易打死虻虫。他进而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疲),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很明显,宋义的目的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获胜把握,不惜使赵国变成陪葬品,这一战略头脑无疑比项羽更为老辣。因而他不无得意地总结道:“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可是,一向杀人如麻、英勇无敌的项羽,其自负之心绝不在乃叔之下,又哪里会把靠“摇唇鼓舌”而位极人臣的宋义放在眼里,这时看他不但与自己意见相左,而且还大言不惭,把自己说成有勇无谋的莽夫,自是心中大忿。看到此状,宋义也不禁动火了,他颁出军令:“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这显然是冲项羽来的,企图靠主帅的威权压服他。

    貌粗心细的项羽眼看“穿上了小鞋”,当然不甘心忍气吞声,于是就准备从暗中下手,而宋义接下来所做的一件事刚好为项羽提供了可乘之机。

    就在宋义驻兵观望期间,同样对秦赵之战作壁上观的诸侯也都心照不宣,大家都不愿当“露头椽子”,而在等待着有利时机的来临。这时,曾与项梁结怨的齐国看到宋义当/权,想要重寻旧盟,于是邀请宋义之子宋襄到齐国作丞相——互派丞相是从战国时期传下来的国家结盟的常用手段。

    骤居高位的宋义得到这一利国利己、公私两宜的天赐良机,自然是大喜过望,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立即“遣其子宋襄相齐”,并且还爱子心切地亲自“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为其践行。

    平心而论,对于两国结盟这样的大事,主帅亲自送行并设宴践行绝不为过,但是足智多谋的宋义万万没有想到,这件事居然会被项羽钻了空子——当时正值“天寒大雨”,长途跋涉和多日的消耗导致粮草匮乏、“士卒冻饥”。

    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食不果腹向来是诱发兵/变的重要因素,士卒的“饥寒交迫”和主帅的“饮酒高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为项羽政/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借口。

    项羽趁机向士卒们灌输“倒宋”思想,其慷慨陈词令人万万难以想到,这个粗豪勇猛的“壮士”居然有如此雄辩滔滔的演讲口才:“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现)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不仅慷慨激昂,而且是有理有利有节,先后抨击了宋义按兵不动的不义、不恤士卒的不仁、误判形势的不智,以及徇私自重的不忠。士卒们对缺乏威信基础的宋义本就谈不上衷心拥戴,只是习惯性地遵守着军人的服从天职而已。如今看到老上司如此激愤,并深刻地揭露出了新领/导的种种“恶行”,不由得疑云大起,军心动摇了。

    搞好了策反的政/治动员之后,项羽要重施故技,先发制人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进见”毫无思想准备的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随后宣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看着主帅血淋淋的头颅孤零零地吊在项羽手中,“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捂”,而且唯恐被殃及池鱼,于是争相讨好效忠:“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建立楚国是“将军家”,谋杀御封的主帅是“诛乱”,项氏的地位由此可见,而其野心看来也早就路人皆知了。

    接着,众将士“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即代理上将军)”,项羽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先斩草除根,“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然后先斩后奏,“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无可奈何的怀王只得将错就错,“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这时,靠着“杀卿子冠军”而“威震楚国、名闻诸侯”的项羽,终于得偿所望地继承了叔叔项梁在楚国“无冕之王”的地位。

    当上掌门的项羽一改前任“隔岸观火”的政策,迅速派兵渡河进军巨鹿,初战告捷后,他更是“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慑于项羽斩杀宋义的余威和“破釜沉舟”的气势,将士们满怀敬畏,无不拼命死战。有道是“一人拼了命十人不敢碰”,以命相搏的楚兵“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不可一世的章邯就这样败在年轻的项羽手下,赵国之围解了。

    表面看项羽是在为赵国卖命,但其实巨鹿之战的最大受益者仍是项羽自己。此战之前,“楚兵冠诸侯”,楚国隐隐然已是执义军牛耳的盟主地位了。在巨鹿之战中,既畏惧章邯,又各怀私心,而“莫敢纵兵”、“皆从壁上观”的十几路诸侯眼看着杀气腾腾的“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在刀光剑影中“呼声动天”,都被吓破了胆,“无不人人惴恐”。因而,当大破秦军后,“项羽召见诸侯将”时,他们在心惊胆战之下“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而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杀宋义而摇身变为楚军的统帅,败章邯又一跃成为诸侯的盟主,这充分表明项羽决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勇之夫,从丧叔之后的楚国偏将而迅速攀升至天下义军的巅峰,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这一切都是有着严密计划的,而杀掉宋义无疑是他“登顶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就这样,昙花一现的卿子冠军完成了项羽作为“英雄”垫脚石的全部使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评弹历史:解读项羽,垫脚石宋义,悲剧性的历史使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uz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