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国学与传统文化历史
评弹历史:中国史家的变迁,知古可以通今,也能预知未来

评弹历史:中国史家的变迁,知古可以通今,也能预知未来

作者: 王俊杰猛 | 来源:发表于2018-05-06 07:08 被阅读28次

    简书 王俊杰猛

    中国史家的变迁,知古可以通今,也能预知未来。

    春秋之前,史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官职,被称作太史,其职能不仅仅在于司马迁所言“史以记事”,而且还有一更重要的职能,就是参与国家大事、对未来进行预测,也就是卜筮,卜用灵龟,筮用蓍草。

    太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晓阴阳之变化,通宇宙之玄机,故能因万事万物之变异,大到王朝之兴衰,小至个人家族之成败。

    太史之所以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其手中掌握什么样的神秘“武器”呢?是图籍。

    图即是河图、洛书;籍则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可惜的是,由于太史是一脉单传,也就是仅仅天子的太史才掌握了全部图籍的秘密,太史后继无人导致图籍的秘密对后人封闭,从此再难窥古代图籍的全部要义。而私人著史的兴起也导致了太史逐渐淡出政/治的舞台,这一切均发生在历史的大转折点春秋战国时代。

    三王五霸时代,图籍是一个王朝国祚的象征,图籍的去留预示着国祚的变迁,因此掌握图籍的太史的去留,也往往预示着王朝与诸侯的兴衰和更替。

    《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由于掌握并精通图籍,古之太史均具有惊人的预测能力。

    三国时期的管辂,因精通周易且预言精准而为曹操所器中,即可管窥一斑。因此,太史往往为君主所重用,参与政事、决计国家大事,太史占据重要的地位。不过,很多时候,面对命运的安排,太史只能预言兴亡而无法改变现实。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果如其言。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果然应验。

    春秋之前的史家,是信仰上天的,如实记载发生的事实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对上天应尽的义务。

    由于当时的君主对上天无比的崇敬(如史载秦文公郊祀上帝),因此君王不敢干预史家的职责。

    但到了春秋乱世,礼崩乐坏,乱臣贼子迭出,对上天的信仰也遭到了破坏。为乱之臣为给自己正名,以免遭天谴,意图迫使太史篡改事实、粉饰自己的时间频频发生,晋董狐直笔、齐太史死节之故事闻名千古。

    春秋乱,图籍散,诸子出,太史完。

    孔子不信上苍(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而信自己所信奉的王道。

    因此,孔子以自己之所谓王道观点著史,开私人著史之先河。孔子之春秋笔法,为后世粉饰篡改历史、隐瞒真相,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榜样。

    自司马迁著《史记》,开中/国百科全书式史书之先河,中国的二十四史,与其说是史,毋宁说是传记与典籍的复合体。

    中/国的史家,以记言、记人、记事为主,其历史观虽力求真实再现历史,亦难免有为前人辩护颂扬之嫌疑。

    简言之,中/国人是为记事而记事,古人认为,知古可以通今,也能预知未来,历史不光为现在提供参考与借鉴,更为未来指明方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评弹历史:中国史家的变迁,知古可以通今,也能预知未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uy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