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时代的父母渐渐进入了老年时代,而每个老年人老年时代注定是一场血雨腥风,无论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和多子女的父母,哪种老人的晚年更幸福一点呢?
独生子女的父母
徐云强的母亲满平是一名知青,插队整整6年,她没有像大多数队友一样在那里结婚成家,而是耐心地等待机会,回城那年已经26岁,后来被安排到铁路部门工作。
26岁在那个年代妥妥的大龄女青年,经人介绍认识了同样回城的知青徐俊志,因为年龄到了,彼此也没有过多的挑选余地,就这样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当时的政策是刚回城的知青可以结婚,但暂时还不能生育,于是等到他们的儿子徐云强出生的时候,满平已经29岁高龄了。满平和老公徐俊志刚好赶上了独生子女的政策,徐云强成为了第一批独生子女。
家里就一个孩子,所有的家庭资源都被徐云强享受了,初中毕业徐云强考上了铁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顺利成为了一名铁路职工。
工作几年后,徐云强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时徐云强还没有分房的资格,婚后暂时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已经退休的满平成为了家里的带薪保姆,不但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孙子也是满平亲力亲为照顾的。
后来商品房兴起,徐云强的父母第一时间给儿子儿媳购买了一套大三居,一家人搬到大三居里。后来老房子赶上拆迁,他们一家又添了一部分钱置换成四室两厅的小高层。
有钱又有闲,二胎政策放开后,徐云强夫妇快速要了二胎,如愿生个女人,凑成好字。满平继续帮儿子儿媳带孩子,而已经退休的徐俊志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就在儿媳妇单位做兼职,挣一份收益。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年前满平被查出患了肺癌,徐云强直接带母亲到省城医院救治。手术、化疗也是夫妻两个轮换请假照顾的。因为报销比例较高,整个治疗过程下来,自费的部分也没有超过5万元,是他们这个家庭能承受得起的,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多子女的父母
王秀娟老人曾经是一名普通的支边青年,婚后和老公养育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子女成家立业都在本地。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王秀娟并没有重男轻女,大儿子考上本地一所中专,毕业后回到本单位做了技术工作;小儿子高中毕业参军复员后进入到本地公安系统工作;女儿初中毕业就就业了。
两个儿子都事业顺遂,家庭幸福美满,没让王秀娟老人操心受累,倒是女儿四十多岁的时候,女婿患病过世,孩子还在外地上大学,经济上一度十分拮据。
王秀娟老人尽自己所能给予女儿经济援助,让女儿度过了难关,女儿退休后主动和王秀娟老人住在一起,照顾老人家的生活起居。老人生病住院的时候,两个儿子也尽可能照顾,三个子女互相轮换照顾王秀娟老人,体面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也不是所有的多子女家庭都像王秀娟家那样和谐、幸福,大部分多子女家庭因为父母一碗水端不平,或者子女们经济条件的不平衡,老人的晚年未必幸福。
罗大妈曾经是一名毛纺厂的职工,老伴是一名煤矿工人,他们生了三个儿子,在当时多么让人羡慕呀!
三个儿子陆续成家时,罗大妈和老伴也尽力给予扶持,但是大儿媳妇对罗大妈颇有怨言:抱怨婆婆偏向老二一家。
小儿子刚刚成家的第二年,罗大妈的老伴因肺尘病复发不幸过世。办完后事,小儿子担心罗大妈孤单就把罗大妈接到自己家里,一起生活,八年来相安无事。
事情的变化发生在罗老太老房子的拆迁上,置换了一套100平的步梯房。按照当时的口头协议,罗大妈跟着小儿子生活,百年之后所有的遗产都归小儿子所有。
一套房,三十万存款多么诱人的数字!于是大儿子和二儿子开始反悔了,执意要轮流照顾老母亲,并且大儿子保管罗大妈三十万存款,二儿子保管罗老太的房本。
刚开始轮流还算顺利,谁照顾老人谁取走老人当月的工资作为报酬。可是后来老人越来越难照顾了,轮到大儿子值班的时候,他以身体不好为由照顾不了老人,便提议请保姆。
罗大妈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是在保姆的照顾下走完的,而且还是用自己的收入给自己请的保姆。
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多有不错的工作,即便没有好的工作,养一个孩子成本要低许多。作为父母不但给子女更多的资源,他们自己也有不错的积蓄和独立的住房。
即便年龄大了,身体出现状况,他们也有能力请护工,不在经济上拖累子女。即便将来去养老院,也能自己负担费用。
相比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多子女家庭,养大几个子女,父母们往往积蓄不多。而且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这都成为子女们不和气的导火索。
多子女家庭的父母老年体衰需要照顾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出资问题产生矛盾。
不管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还是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幸福指数在于自己如何把控,子女们只能是一个辅助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