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沙埠,有个故事,“他”和我都想告诉你
在浙南,若问哪个地方的民风堪称硬朗,台州理应当仁不让。
鲁迅先生一句“台州式的硬气”,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而作为台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武术之乡”之称,被认为是“浙江南拳发源地之一”的黄岩,自古以来,便是个出“硬汉”的地方。
例如,元末最早的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就是黄岩人。
到了明代,黄岩乡勇协助戚继光抗倭,也展现了当地民众的骁勇彪悍。
而在距今160多年前的清朝咸丰年间,黄岩的历史上还发生过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那就是沙埠“岐田寨聚义”的故事。
岐田是个村庄的名字,该村位于黄岩沙埠北岙,是温岭、永嘉、黄岩三地的交界点。村庄四面环山、龙蟠虎踞,入村的道路只有一条,可谓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胜地。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正是太平天国时期。可能是受当时太平军反叛思想的感染,也可能是当地民风使然,又或许是被生活所迫,位于沙埠岐田村的农民黄延喧聚集了附近十几个村的青年民众,以岐田为据点,占山筑墙,成立了岐田寨。
岐田寨鼎盛时期,黄岩四方义士皆来投靠,形成了3000多人的兵团,在整个台州一带都颇有名气。
然而,随着时光的逝去,岐田寨的故事逐渐被人遗忘,别说外村人,就连本村人当中,也只有年岁大的人才能说上一二。
身为黄岩人的刘大钧,也是在56岁那年才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的。
刘大钧是1949年出生的黄岩城区人。读完初中之后不久,他就开始外出经商,几十年来一直走南闯北,在家的时间不多。
2005年,徐大钧决定结束商海沉浮的日子,回到黄岩居住。不久,他参加了当地的一个自行车骑游队,并在骑游队当中,和一个叫柯元华的老人一见如故,结为挚友。
柯元华是当地文艺界的一名作者兼编辑,曾担任沙埠人民公社书记。对于岐田寨的故事,他在年轻时便很感兴趣,也积累了一些资料。
有一次,恰好骑游队组织到沙埠岐田寨的骑游,柯元华便将岐田寨的故事告诉了徐大钧。
刘大钧一听之下颇感兴趣。他年轻时也喜欢看书,尤其是一些和历史故事有关的书籍,而这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则让他想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于是他就继续向柯元华追问下去。
柯元华一看老友这么感兴趣,回去之后就把自己整理的那些资料给他看,并建议说,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把这个故事写成一本书。
刘大钧一听之下连忙摆手,不行不行,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怎么可能写书呢?
话虽如此,刘大钧从此对这个地方以及曾经发生在这个地方的故事就倍加留意,经常骑自行车来到岐田村,四处走走逛逛,和老人们拉拉家常。
看着昔日岐田寨遗留下来的用岩石垒砌而成的古老寨墙,以及墙上爬满的藤蔓,刘大钧心里颇有几分唏嘘:这样生动鲜活的历史,难道就让它这么流逝了吗?
而当转到寨墙的里面,刘大钧发现,原来这个寨墙是依山势而建,在外面看起来虽有三丈那么高,但是从里面看上去,也不过丈余。他还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正对进村大道的东南角似乎没有寨门。
向村民求证之后,他得知当时的岐田寨设有两个大门,若要到达这两个大门,必须沿着寨墙走一段路才能到。显然,这样的做法对于御敌来说,是相当有益的。
从老人们的口里,他知道了更多关于岐田寨的故事。其中他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万人打岐田”的故事:咸丰十一年,当地官府第一次对岐田寨组织大规模的围剿,聚集了周边六县的近万兵力攻打岐田寨。没曾想,此次官方围剿的结果竟然大败而归,岐田寨也因此而名声大噪。
老百姓讲得很简单,但是刘大钧却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感受到了这些村民热血沸腾的情绪。回家之后,他就忍不住拿笔把它记了下来。
暑去冬来,一晃三年过去了。有一天,刘大钧突然发现,岐田寨里故事已经在自己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脉络。而他陆续记下来的那些小故事,也挺有几分意思。他觉得,似乎的确有必要出一本书了。
此时,刘大钧已年近花甲。但是这个念头既然起了,他就想把它完成。于是,他先是试列了一个书的大纲,然后再根据大纲,开始了正式而细致的资料收集工作。
这个工作又花去了他三年的时间。在刘大钧62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把这些故事情节都收集得差不多了,于是开始写作。然而,一提笔他才发现,有了这些零碎的故事还远远不够。如何把这些碎片拼成一个整体才是最困难的。比如说,一个故事是如何发展到另一个故事的?一个战场是如何转换到另一个战场的?这些问题,没有人能给他确切的答案。
经过仔细考虑,刘大钧决定,要对故事里的每一个地点都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不仅是岐田村这一个地方,岐田附近的几个村,甚至是院桥、高桥、茅畲等地,他都要去转悠个遍。
这一天,根据村民说过的龟屿山战斗的故事,他骑着自行车来到沙埠北岙口,绕着这密林苍翠的小山包转了一圈,发现原来这是一座孤山,和周围的山峦都不相连。他不由心中一动:这个地方,倒是很好的战略前哨。
他把自行车停在一旁,踱步到山顶仔细查看四周的地形。看着看着,他的心里不但有了岐田寨民众和官府在此处交战的画面,而且有了战场如何会设立在这里的前因后果的联想。这一刻,他感到心满意足。
岐田寨和官兵的战斗,还有一些事发生在黄岩之外的,他就让女儿帮他开车,到周边的温岭、乐清等地进行调查。
这样又过了三年时间,刘大钧把老百姓口中所讲的,史书上记载的,以及实地的地形勘察和研究,这三个方面综合在了一起,再过自己的推理和想象,终于完成了这本名为《风云岐田寨》的书的初稿。之后,经过老友们的批评指正,再花了一年的时间,在刘大钧66岁这年,这本三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终于得以出版。
该书分三十多个章节,脉络清楚,叙事朴素简洁。其中战斗场面的描写尤为逼真详细,让人读了犹如身临其境。此外,书中主要人物的形象也颇为丰满。让读者似乎可以从人物的性格和背景中,窥到将要发生在他身上的命运。
例如寨主黄延喧,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为人豪爽,身手不凡,原本就在当地的民众中有很高的声望,被乡民们称为“黄义士”,担任寨主之后,也一直广受众人尊敬。
而二寨主屠敖三则是商人之子,和父亲一起在路桥经商,因手刃杀父仇人而被逼上“梁山”。屠敖三年轻时曾拜师学艺近十年,后又随父亲四海经商,因此,他不但头脑精明,也给岐田寨带来新的军事战略。
三寨主徐锦鹏原先是一个小商贩,行走江湖练就一身武术,他精于实战,并善于利用扁担、板凳、木棍等随手的工具。加入岐田寨之后,他也把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带到了兵团的训练当中。
仗着地理优势和团结信任的力量,这三个首领率领寨众几番和官兵对抗,上演了一幕幕血雨腥风的战争场景。然而,或是出于义气,或是能力不逮,或是轻信旁人,这些头领一个个陆续遭到了杀害。
然而,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岐田寨不仅是几个起义者的故事,更是当地血性乡民共同书写的故事。在三个首领被害之后,黄延喧的侄儿黄得根又挺身而出,重新整编队伍,再度和官府抗衡。
岐田寨又起来了,它的顽强让官府头痛不已。最后在清同治八年,官府使下计谋,假托招安,将几百名归顺的岐田兵全部杀害。
这个结局让人唏嘘,然而又在意料之中。
刘大钧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发生在黄岩历史上的这个故事留存下来,所以他最在意的就是故事的真实性。因此,虽然《风云岐田寨》是一本小说,他依然尽可能地保留了其中真实的部分,书中的人物、大事件及地点等,皆为有资料可考证的。
他说,他想让后人知道:在黄岩的历史上,有过那么些人,做了那么些事。至于这些人物的是非功过,由人评说。
而他自己对于这本花了十年的时间写出来的书,亦不做自评。他说,这本书写过,出版过,也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