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之“答罗整庵少宰书”云: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意思是说,用口耳来探究学问的人,推测揣摩,探求那些虚幻不实的东西。通过身心来探究学问的人,言行自觉省察,都是自己体验出来的。也就是说,用口耳探究学问,做的都是表面功夫,得到的都是皮毛;用身心来探究学问,方才有深刻的体验,得到的都是真功夫。这让我想起了教学习作,有的孩子能够认真观察,用心体会,真实有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掌握了方法,用身心来探究学问。有的孩子,你对他讲,他好像是在听,眼睛也在望着你,问他们可懂了,他们也在点着头,真的习作,东拉西扯,之乎者也,不得要领,不知所云,甚至离题万里,这就是用口耳来探究学问的好处。
“答罗整庵少宰书”中有云:“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意思是说,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内心有所得,如果内心认为错误,那么即使是孔子的话也不敢认为正确,何况那些不如孔子的人呢。如果内心认为正确,那么即便是普通人所讲,也不敢认为不对。这段话告诉人们,不要迷信权威,要从自己的本心(良知)出发,判断真伪。这就使王阳明的心学具有辩证思维了。任何一门学问,能辩证思考问题,便不大可能是歪理邪说,在我看来,能辩证思考问题,都经得起推敲,因而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传习录》之“答罗整庵少宰书”云:“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起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即:“格物”就是端正心中的物,端正意念中的物,端正良知中的物。“正心”就是端正成物之心,“诚意”就是使接触事物的意念真诚,“致知”就是呈现应对事物时的良知。这是“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解说。
“答罗整庵少宰书”载:“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王阳明的胆子可够大,认为“圣人之道是天下人共同的道,圣人之学是天下人共同的学问,不是朱子可以私有的,也不是孔子可以私有的”,这也说明了王阳明有底气,敢于说出这惊天之语。没有一颗得道的心,敢出如此狂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