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房对联选萃:名教(下)

书房对联选萃:名教(下)

作者: 流水春风 | 来源:发表于2019-12-26 10:08 被阅读0次

        我们继续说“名教”。

        接着看何绍基(1799-1873)先生一副:

        神仙本自无言语,孝友生来不琢磨。

         “孝友生来不琢磨”,意思就是——以“孝友”为代表的纲常名教,本来就是人的本性呀。所谓教化,就是要使人守住本性、回归本性,并且最好地去发挥本性。

        接着看徐郙(1836-1907)先生一副:

        但抱精神寄涵泳,总由忠爱发菁华。

        “总由忠爱发菁华”的意思大致是——天地间的好文章都是以忠爱为根本生发出来的。若无忠爱之心,游离名教之外,纵然铺金缀玉,也不过是没有灵魂的文字躯壳而已。我们看看历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哪一部不是饱含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下面是左宗棠(1812-1885)先生一副:

        文为德表,礼以仁清。

        “文为德表”就是上联所讲的“总由忠爱发菁华”,也就是——文章不过是仁德名教的外在形式而已;

        “礼以仁清” ,这个说法很妙,也就是告诉我们“礼”的根本就是“仁”,就是爱心。且看钱穆先生在《孔子传》中是如何讲的:

        周公创造了周礼,它表面上是一堆繁琐的仪式,但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秩序。它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天子有天子的礼仪,诸侯有诸侯的礼仪,贵族有贵族的礼仪,士人有士人的礼仪,大家都要按周礼办事,不能乱来,如果乱来,整个社会就会乱套。

        孔子所在的时代,就是个一切都乱了套的时代。诸侯敢用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用的仪仗队,贵族敢唱只有诸侯才有资格唱的歌曲。对此孔子是非常不满的,他管这个叫“礼崩乐坏”。《论语》里记载,孔子进入鲁国的太庙,看到什么都要问一句:“周礼是这样的吗?”钱穆认为孔子是在反问,意思是,他看到的东西都不符合周礼。还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康子公然采用天子的礼仪,让六十四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孔子气得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事你都干得出来,天底下还有你不敢干的事吗?

        那么,这些不符合周礼的东西是谁弄出来的呢?就是学过礼仪的士人。他们明知道这样做是胡来,但只要有钱赚,也就顺着贵族的意思来。对这种人,孔子很鄙视,他自己绝对不会这么干,也禁止弟子这么干。用今天的话说,孔子是一个有态度的人,他掌握了一些实用技能,渴望发光发热,但是,如果你跟我的价值观不同,薪水开得再高我也不为你服务。

        钱穆认为,这是孔子超越时代的地方。别人学技能都很功利,只有孔子关心技能背后的原则,他认为,士人,或者说儒家,必须讲道理、讲原则。这就把士人的境界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在孔子之前,士人相当于技术人员,没有灵魂、没有节操,只要贵族付薪水,我就提供服务;孔子之后,士人就要判断某些行为是不是符合道理,不符合的坚决不干。用孔子的话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卑鄙的手段去获得财富,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看都不会看一眼。

        ——“罗辑思维”每天听本书《孔子传》

        下面再看何绍基先生一副:

        宣德道情文乃贵,明微谨始礼为宗。

        “宣德道情文乃贵”,也就是“总由忠爱发菁华”、也就是“文为德表”。

        ”明微谨始礼为宗”就是上一联刚讲的——要明白礼的根本、礼的前提,而不是只机械地执行礼的规定。名教不是教条,名教是有温度的。

        下面看吴佩孚(1874-1939)先生一副:

        仁则孝悌焉已矣,礼岂玉帛云乎哉。

        孔子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上联“仁则孝悌焉已矣”,就是这个意思。

         “孝悌”是发自人的本心的,也就是上面讲的“孝友生来不琢磨”。儒家讲“爱有差等”,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就是将“孝悌”的本心以我为中心向外扩展,像水中投下石子后的波纹一样一圈圈向外扩展。实力强的个体形成的圈子大一些,实力弱的个体形成的圈子小一些,这些大圈小圈互相勾连,就像原始森林地下的树根一样盘根错节。这个以个体为节点、以人伦名教为连线的大圈、小圈交织成的网状结构,就是中国传统社会千百年来得以稳定的基石。

        关于这一点,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说得最明白。大家可在网上搜来一读。

        再看下联“礼岂玉帛云乎哉?”——“”不是酒肉烟茶,不是三节两寿的潜规则,而是规则背后蕴藏的制度精神,也就是上面讲的“明微谨始礼为宗”。

        接着是崇绮(1829-1900)先生一副: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据梁章钜先生讲,这一副乃理学大师朱熹所撰。

        上联“日月两轮天地眼”,纯属古人打造“天人合一”观念的牵强附会,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下联“诗书万卷圣贤心”,和上几联说的意思相同,“圣贤心”也就是名教嘛。

        上面讲完了理论,下面说实践。

        先看徐悲鸿(1895-1953)先生一副:

        安分守己,忍性尽心。

        不少人把“安分守己”和“胆小怕事”画上了等号,这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误解。

         “安分守己”不是不进取,不是不创新,而是指把自己的角色边界定位清楚,不要越位。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不要自己不下棋,到处乱支招。比如现在还有一些父母想给孩子包办婚姻,美其名曰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忍性尽心”,就是把自己该做的事努力做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努力,还有潜力。当领导的要努力做一个好领导,当员工的要努力做一个好员工,当父亲的要努力做一个好父亲,当丈夫的要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当儿子的要努力做一个好儿子。

        古人讲“忠孝难两全”,处理多重角色矛盾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忍性尽心”了——要学会“弹钢琴”,要学会“并行处理”,要学会权衡取舍。

        记得母亲去世时,我写的挽联是“为媳为母任劳任怨,养老养小尽力尽心”,左邻右舍看了后都说——“你妈就是这样的人啊。”

        接着看吴昌硕(1844~1927)先生一副:

        处世但求安分好,论交最是识人难。

        上联讲的和前面一样。

        下面看于右任(1879-1964)先生一副:

        行修而名立,理得则心安。

        “行修而名立”,就是你把你所承担角色的责任尽到了,你就无愧于这个角色了,你的“名”就“立”起来了。你要是个不合格的父亲,你都不好意思让你儿子给你叫爹。

        下面是张廷济(1768-1848)先生一副:

        文章从六经得来,事业从五伦做起。

        “事业从五伦做起”,“五伦”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也就是人伦名教的核心支柱。中国人常讲做事先做人,什么是“做人呢”——就是担当好自己在社会人伦中的各种角色,尽到这些角色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做到“名实相符”。

        “文章从六经得来”,这个以前讲读书时讲过了。这里的六经,也可视为广义的名教。

        下面再看何绍基先生一副:

        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宜于古人争。

        这里的“天理”应该是朱熹老先生讲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那个“天理”,也就是将人伦纲常上升到了天道的高度。违背“天理”也可以说是违背“名教”吧。

        最后看一副祁世长(1825-1892)先生的:

        做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

        这一副的上联和上面一致。上下联结合,乃是很好的座右铭。

        说到这里,估计好多人早就忍不住了——自打辛亥革命以来,自由平等观念已经传播了100多年了,早就深入人心了,“纲常名教”这些历史故纸堆里的东西,今天还有价值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价值不仅有,而且还相当重要。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就是对老祖宗智慧的自信。这些智慧是我们祖先不知道用多少苦难才换来的。古语云: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武断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黑暗腐朽的,那就无疑是在说我们一代代的祖先都是笨蛋、都是傻子。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对比世界各大文明之后,对中华传统文化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且看下面一段话:

        在汤因比看来,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当然,值得强调的是,汤因比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主要是指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他认为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是人类未来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

        ——摘自《百度百科》

        当然,以“名教纲常”为明显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始终在以海纳百川的气概,不断吸收着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从先秦到两汉、再到魏晋、再到两宋、再到元明清、再到今天,总是在不断改造更新、与时俱进。就如同一个人一样,虽然名字没有变,但身上的细胞、脑子里的知识与思想,都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房对联选萃:名教(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lk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