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燕燕》“兴”的应用之美

作者: 白霜刀 | 来源:发表于2022-09-19 12:29 被阅读0次

    论诗经《燕燕》“兴”的应用之美

        从古到今,送别诗的文学价值,刻画人物心理,没有能超过这首诗的。诗经“兴”这种文学手法的应用,随着时间,也调落了。真是遗憾。
    
        送别诗,难在送别双方的心理状态的刻画。而《燕燕》在刻画远嫁南方的二女儿的心里状态,采用了“兴”的文学手法。前三句诗没有写二女儿心里一个字,却用燕子南飞,离开旧巢。三句各表其意,相连递进刻画人物心里状态,把不可言之内言情感,形象生动的,整体表达出来,让读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文学手法就是“兴”。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首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兴起这个出嫁的姑娘,还没成大,是个小姑娘。诗中所兴,按当时风俗,出嫁的二女儿,应不到15岁。就能更能理解“兴”之所起的“差池其羽”,羽翼未丰,“兴”起出嫁的女儿未成年。
    
        二句“燕燕于飞,颉之颃之。”兴起出嫁二女儿,就象小燕子南飞要离开生养育自已的旧巢,左右飞掠,不舍离去。从而兴起,二女儿那份依依不舍,留念家人的内心情怀。
    
        三句“燕燕于飞,下上其音”兴起出嫁的二女儿,就象小燕子既将南飞,围绕养育自已的旧巢,上下翻飞,哀鸣。从而兴起,出嫁的二女儿那份生生别离的悲伤之情,其音哀哀,动人心魄。
    
        三句递进。前三句诗句没有写,出嫁二女儿任何一句关于她的诗句。却用小燕子要离开旧巢,那未长齐的羽毛;那形象生动的飞翔形态;那“啾啾”呢喃的鸣叫。来兴起了、说明、刻画、表达,二女儿出嫁的年龄、心里、情绪、悲伤。从而在读者的心里建立起了那个柔弱的未成年的二女儿远嫁的形象。而深刻的反应,表达这一事件的悲哀程度。这就是诗经“兴”这种文学手法的应用之美。当读者理解了这种文学手法,再去重读,去回味,去感悟这些诗句。脑子里出现这些画面,那份情怀被读者感同身受了。这种情素的包围瞬间笼罩读者。
    
        后世所有的送别诗,没有能这么形象、生动、准确、述事性的表达了。“兴”这种文学手法,在整体的刻画、连续的刻画,形象的刻画、叙述性的刻画,并通过读者自悟,在脑中的建立一系列的形象、境态、声音并模拟、代位出“兴”隐附的主角对象,按诗句所表达的却未着一字的主角对应诗句的形象、境态、声音,而感悟“兴”之所起的表达、传递、刻画的对象。未着一字,却立象尽意。从而让心去体会、明晰,所表达者的内心世界,道不可说而传神,而让读者感同身受。这种神奇的文学手法,是对读者有要求的,有门槛的。兴之思界,无门而拒,由来如人,知者驰骋,蒙者难入。这就是解兴之难,虽无门槛,但门槛高耸。
    
       兴之思界,作者神造,读者悟入,两悦无字,而传其情。
    
     “兴”所隐附的主角对象,兴起的,是需要读者自已去悟,去建立,去品味的。这也造成后世的读者,学识不够,而牵强附会,歧义横生。不知“兴”之所起,而按字寻义,陋室踱步,白首穷经,而误后世。这也是周朝以后,“兴”这种文学艺技慢慢凋零、消逝的原由。采用这种手法写出的诗歌,后世的解释大多错误了,因为学者们的解释讲出处,讲按典佐证。这“兴”是读者按兴之所起自建的,自建的是一个境界,没有标准细节的。如同本诗,二女儿按诗中小燕子所兴,如何让读者去统一出二女儿情态的一个范本,是没有这个标准化的东西存在,只能是读者自已的理解,感悟。无字以立,唯识悟入。这样按字索义的学研们是无法去体悟,而按意出有佐的原则去写书著作,只能隔鞋搔痒,陋室踱步,白首穷经,而误后世。
    
        所以读诗经,特别是读采用了“兴”这种手法的诗句,就丢掉古人的解释吧,他们按字寻意,牵强附会,为了上下文能通,就以错就错,整篇误解。千载以来,不忍卒读了。
    
        而这种文学手法之美,值得学研的。特别是写现代诗的学者。这正是诗语之精淬,文苑奇葩。而现代社会的普罗大众,都扫盲了。从而有了能理解这种文学手法艺技的群众基础。 凋于周朝,现于当代,续承千载,不绝于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诗经《燕燕》“兴”的应用之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lp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