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鸣老师第七季第13次督导田老师第1次督导总结。因是一个新个案,咨询做了200多次(在此对咨询师深感钦佩),我对咨询师的很多经验准备好好学习一下,同时也对本次督导有一些收获,为了帮助自己,将这些收获整理如下。
一、对回避型依恋的治疗
一)首先有一个治疗原则
1、先列出回避型依恋特征
2、按重要性顺序排列
3、优先做重要的特征,瞄准一个点,就在这个点上将来访无数次无助,通过一次一次让来访感觉有助获得修通。
4、再做次重要的特征,也用3的方法让来访修通。
二)根据原则进行工作
瞄准回避型依恋的最重要的特征习得性无助开展工作。
来访习得性无助,一定是通过与各种类型的人接触交往过程中习得的,比如考虑来访与咨询师的交往。那么就需要知道咨询师在那个点上做了来访童年的妈妈。来访在童年时是怎样形成习得性无助的,是什么让来访最伤心,咨询师回到现在的这个点上,就要让来访感到是有助的。
对来访而言,咨询师如同童年的妈妈,童年时妈妈对来访非常好,但就是当妈妈离开时不肯带他走。咨询师要想在这点上帮助来访形成习得性有助,就是无论如何不离开来访,让来访体验到他是有助。因此不能在此时刻断奶。
如果还发现有其它的习得性无助的点,用与上相似的思路及方法开展工作。
二、其它收获
1、督导后,正确的做法是将督导中咨询师的收获要应用在实践中,并对应用结果进行评估。效果好不赘述,当效果不好时,咨询师需要反思是真的督导的不准确还是自己没有理解对、没有做对,特别对精神动力流派的更需从理论层面来检查自己,是对理论了解不够,还是技术不行。
2、利用反移情:咨询师感受到自己难受,会投射性认为听课的老师辛苦了。其实在实际工作中咨询师有多难受就可了解来访的早年客体有多难受,这是互补性反移情。当咨询师理解到自己的难受是早年客体体会到的,也就知道来访当时及现在有多痛苦,为了避免痛苦,来访不得不用回避的方式来推开客体。若当诊断是回避型依恋时,咨询师首先考虑的应该来访而不是咨询师自己,这样咨询师就不会想要与来访分离,而是与来访不分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