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4月,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上映。这是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合作、花费四年时间精心打造的充满哲学意味的科幻巨制。
这部电影实现了库布里克的愿望:打造一个“神话般庄严的主题”,成为他的封神之作,一直被后来者不断致敬,成为科幻电影发展史的里程碑。《三体》作者刘慈欣先生曾表示:“我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一、1:4:9,高级生命的象征
这部电影大致由三段看似不太相关的内容构成:
第一部分讲述一群古猿的生活。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他们被对手击败。他们的头儿(书中叫“望月者”)受到突然降下的一块黑石板启发,发明了工具——就是拿起一段腿骨作为武器——功力大增,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了优势地位,人类由此诞生。
这一段出现了一个经典镜头:猿人把作为武器使用的一段腿骨往天上一扔,下落时直接切换成太空飞船,于是进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科学家弗洛伊德代表美国航空部门,去月球考察那里发现的一块黑石板。这块黑石板,据研究是300万年前埋藏在月球地下的。这显然是智慧生命的作品。美国政府对此严格保密,以防引起人们的恐慌。
第三部分,五位宇航员驾驶太空船去木星探险。有三位宇航员处于冬眠状态,两位保持清醒,戴维和鲍曼。他们还有一个近似智慧生命的电脑哈尔(HAL)作为助手。
在旅途中,具有自我学习进化能力的哈尔产生了私心。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哈尔设计事故杀死戴维,断掉另三位冬眠人员的生命线。在哈尔继续加害鲍曼的时候,鲍曼战胜了它,把他的主机断掉,自己驾驶飞船继续前进。
飞船行进到木星附近,鲍曼遇到了一块巨大的漂浮的黑石板。他接近黑石板后,迅速进入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空间。阅历了种种宇宙奇观之后,鲍曼融进了黑石板。经历脱胎换骨的转换后,他成为超级生命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块神秘的黑石板,贯穿了三个部分。这块严格按照1:4:9比例制作的黑石板,成为宇宙高级生命的象征。(有趣的是,刘慈欣在引用这个比例时,居然写错了,写成1:3:9。)
二、风格诡异,艰难晦涩:时代精神造就的超前科幻经典
这部电影拍摄于1968年,此时人类已经完成首次太空旅行,而后一年,美国则实现了登月——如果美国登月是真的话。
那个时代,美苏争霸,竞相开启太空时代。虽然战争阴影时刻存在,但人们的精气神都充满了冒险与探索气质。
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库布里克开始尝试打造一部不同于当时主流风格的科幻电影。他找来克拉克,一起设计构思,完成了《2001:太空漫游》这部作品,开启了现代科幻电影的时代。
《2001:太空漫游》充满哲学隐喻。他采用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t Zarathustra》)作为两个主旋律之一(另一个是《蓝色多瑙河》),暗示人类的进化,终将走向尼采式的超人。那个凝视地球的太空婴儿,无疑就是超人。
库布里克拒绝商业片的叙事架构与模式,剧情无比晦涩,整部电影很少有对话。人们往往看完一遍不知所云。如果有人看上三四遍后说看懂了,库布里克认为,很有可能是你理解错了。
库布里克精准还原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行进的场景。影片开头五分钟,没有画面、没有对白,一片黑暗,是宇宙的真实写照。此后宇航员的多数时间是沉默,偶尔伴随一些噪音。
须知此时人类还没有登上月球。但库布里克的电影提前精准展示了登月的过程。所以,有人甚至怀疑,美国人登月的纪录片,实际上是库布里克在摄影棚里制作的。是真是假,留待方家探究吧。
库布里克打造的很多场景,都成为后来导演们致敬的场景,如鲍曼在电脑主机空间里拔出电脑的场景,我们在《星际穿越》的多维空间中似乎重现。计算机自我演进,甚至到杀人的境界,这个伦理问题也是一直被后来者探讨的问题。这部电影甚至预演了人类与电脑下棋而被人工智能打败的场景。
伍迪·艾伦说:“在导演的万神殿中,最高的两个位子属于奥逊·威尔斯和斯坦利·库布里克。”
三、宇宙高级生命究竟什么样?
影片最后一幕,宇宙婴儿盯着地球的场景,往往令人费解。事实上,要想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小说《2001:太空漫游》是不可不读的。电影侧重于展示,库布里克制造了很多宏大的场景,但是克拉克的脑洞,必须读过原著才能体会。
阿瑟·克拉克和海因莱因、阿西莫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科幻小说家”。克拉克是一名理工男。他在1945年提出了3颗卫星覆盖全球卫星通讯系统的设想,1967年被科学家们实现。据说后来世界通讯卫星组织每年还要向他支付一笔象征性的专利费。
《2001:太空漫游》故事的构思,最早源于克拉克的一部小说《岗哨》。在设计完电影构思后,克拉克又写成小说。小说和电影不是一回事。如果只看电影的话,不足以了解克拉克构思的根本。
我认为,小说《2001:太空漫游》最终探讨的是高级生命的存在形态。
小说指出,在鲍曼之前,人类对于外星生命的设想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外星生物一定长得像人。另一种观点则不相信真正先进的生命还需要具备有机的躯体。高级生命肯定会摆脱大自然所给予的脆弱躯体,可以建造金属与塑料的躯体取而代之,达到不死的境界。
这一派的人甚至认为,对于高级生命来说,大脑也不再是必要的。心灵与机器之间的冲突,最终可能通过完全的共生机制而解决。
生命进化到这一步,岂不就是一组记忆符合?许多宗教猜测过,心智最终可以摆脱物质而独立存在,就是被称之为“灵魂”的东西。
《2001:太空漫游》中的鲍曼,在经历虚拟房间后,生命逐渐褪去各种实体的物质,他的记忆不断抽取出来,他也退回到婴儿状态。
——这个境界,有点像老子说的“复归于婴儿”。
然后,他看到“空中呈现一个有如魅影、泛着微光的长方形。接着它固化成一张晶莹的板子,透明度逐渐失去,通体布满一种苍白的乳光。一些撩人的、难以形容的魅影,在它的表面和内部移动。这些影子结合成一道道的光柱与阴影,然后形成相互交叠的轮辐,配合着现在似乎充塞了整个空间的脉动节拍,开始慢慢转动。”
鲍曼有了新的生命形态:这种新的生命形态无形无色,单纯地以能量的形式、以记忆组的形式存在。
他就具有了超凡的力量。电影最后一幕是这个婴儿观看地球。小说则进一步展示了星童的威力:“一千英里的下方,一部蛰伏已久的载具从沉睡中醒来,在轨道上迟钝地转动。它所具有的微弱能量,对他构不成任何威胁,但他还是宁可天空清净一点。于是他展现了一下意志,轨道上那个相当于百万吨级核爆的载具在无声中爆炸,给沉睡中的那半个地球带来一场短暂、虚假的黎明。”
最后,“他已经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了,但他并不确定下一步要做些什么。”
——这就是神的诞生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