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家上小学一年级的梦梦第一次拿到期末考试成绩,一进家门就兴高采烈地说语文考了100分,全家人着实高兴了一下,夸赞未了,马上问“全班一共几个100分?”梦梦很天真,说“16个。”全家人的笑容僵在脸上。马上问数学多少分,梦梦说89分。大家马上紧张,神色凝重忧虑,几个人围着孩子问“怎么回事,什么原因?”立马检查试卷,立马错题重做,结果全对,结论是考试时马虎。马虎还了得,马虎不是小毛病,于是各种关于马虎要不得的道理、故事给孩子讲一堆,孩子被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以为自己就是天下最马虎的人,甚至以为童话里马虎主人公就是自己。我眼看着梦梦刚进门时的兴奋劲儿一点点的消失,直至无影无踪;渴望被表扬的情绪也一点点被失望沮丧代替。孩子大概在想“为什么看不到我的100分呢?”
才上一年级的梦梦哪里知道,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很多家长是“宽以待己严以律孩儿”的,甚至有些家长就是“自己不飞偏偏要求孩儿们先飞”的。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家孩子能做到十全十美;总是那么强烈地渴望自家的孩子受表扬;总是喜欢拿邻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家孩子的缺点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家孩子永远不够优秀;或者盯着自家孩子的相对不足进而放大或延伸,然后对孩子进行否定。所以,家长们即使表扬孩子也经常用这样的句式——虽然你的…还不错,但是…还有很大差距。然后重点就围绕“但是”展开了。表扬对于孩子来说们是奢侈品,他们消费不起。不是表扬太昂贵,而是家长太吝啬。
看着满脸委屈的梦梦,脑海中浮现前几天网上一段引来热议的视频——某地小卖铺老板向小学生出售奖状并提供代写服务,吸引了很多孩子们去买,忽然觉得那些小孩子买个奖状糊弄家长大约真的是迫不得已吧。
当时网上视频一出,有人批判那位不良小卖铺老板自以为抓住了商机而实际上坑害了孩子,一旦这样的忽悠成功孩子们成长的后果将不堪设;有人批评买奖状的小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欺骗家长的恶习,或是小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走捷径,长大以后会不会养成事事“抄近路”的不良习惯?
不良老板的确应该批判,但是对孩子的批评我真是不敢认同。我倒是觉得,这些小孩子的出发点很单纯——只是想得到家长的表扬,只是害怕自己一再被否定而已。如果非要究其根源,那根源是不是在家长身上?如果平时家长能多看看孩子的优点,多方面的给予孩子们表扬,是不是就不会出现排队买奖状的现象了?梦梦刚上一年级,还没料到大人们会有这样的表现。明年,梦梦会不会买一张数学100分的奖状来糊弄大人呢?或编出一些理由来哄骗家长呢?
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依据就是学校的“奖状”,而很多学校也很吝啬于表扬孩子。好像表扬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样,用一回就不可逆转的消耗一回;好像学校不是'表扬'的生产者而只是'表扬'的搬运工一样。所以很多学校表彰角度单一,标准单一,范围有限。没有被表扬的孩子并不见得不优秀,可是由于名额限制,大多数孩子只能眼睁睁地一次次看着别的孩子上台领奖,而自己永远是观众,是给别人鼓掌的那一个。我想,一开始的掌声里还有羡慕,还有赶超之心,再往后可能就是不屑,再往后可能就是麻木。
可是,是谁漠视掉了孩子的上进心?谁扼杀孩子的诚信?谁应该对小学生买奖状的行为做出反思呢?
追梦的时代,别忘了也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追梦的空间,搭建一个圆梦的舞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