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你是否有过其一:
“世道艰难,我还是不要孩子了。我既没有信心让我的孩子远离丑恶,也没有信心养活教育好我的孩子,毕竟,我连自己都活不好。”
“话不能这么说,孩子们的本性是美好的,就看大人怎么引导了。虽然世事是这个样子,我却更加想要教育好我的孩子,去呵护他,去爱他。我想让他知道,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的。有了孩子,我自己活得也会更加坚强些。”
陀思妥耶夫斯基常说,自己是一个没有信仰、充满怀疑的孩童。他深深爱着孩子,认为孩子使人的生活具有最高意义的人情味。孩子就是痛苦,可是又必不可少,没有他们生活就没有目的。有一些心灵高尚的人物,尽管非常聪明,心灵美好,但因为没有孩子,总像是缺少点什么,在生活的崇高任务和种种问题上似乎始终是有缺陷的。因为爱孩子,喜欢孩子身上独特的气质,陀氏一生都在研究孩子,并将这些思考融入了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里。在《少年》中,他探讨了偶合家庭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在《白痴》中,他探讨了成人身上的孩童气质;在《作家日记》中,他探讨了许多少年问题,并以大量篇幅表达了对儿童命运的忧虑;而未竟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最为集中地体现了陀氏关于孩童问题的思考。孩子的问题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有这样悲剧性的一家人。老父亲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有过两次婚姻和四个儿子,却从未尽过丈夫和父亲的责任,55岁了还过着不人不鬼的生活;大儿子德米特里和父亲一样好色嗜酒,不学无术,因为和父亲爱上同一个女人而与父亲交恶,最后不明不白地被扣上了弑父的罪名处以死刑;二儿子伊凡从小居无定所,被痛苦和虚无所吞噬,最终成为一个黑暗的无神论者和虚无主义者;私生子斯麦尔加科夫体弱多病,患有癫痫,一直被众人所忽视,但他对伊凡有着特殊的情感,并在伊凡思想的影响下杀了老卡拉马佐夫继而自杀;只有小儿子阿辽沙从小在修道院长大,如圣徒般宽容善良。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卢梭在《爱弥儿》中讲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极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它特有的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但成人们总是会粗暴地破坏孩子成长的秩序,有不合格的家长,也有不合格的老师,更有不合格的社会上的“叔叔”与“阿姨”们。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处于一种完美的平衡状态,但外部世界是非常不平衡的。当一个人渐渐长大,意识到外部的不平衡,他内心里的这种天然平衡就会被打破,从而产生种种无法预料的急剧变化。我们授之以谎言,孩子便会回之以谎言;授之以恶,孩子则会回之以恶。为了不伤孩子们的心,最要紧的是,我们应该要善良,要诚实,并且不要互相遗忘。我们应当对自己、对孩子,对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我们应当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什么才是好的情感、美好的人性。因为,儿童时代的回忆也许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最美好的回忆,如果他能把这些回忆真正带到生活里去,他就会一辈子得救。不知在生命中的什么时候,这些美好的东西会在关键时刻拯救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