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里面有一篇散文谈到就是西域喀什。
西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神秘感的地名。喀什也是一个很陌生神秘的城市。
记得武侠小说里面经常会出现天山,天山雪莲,武侠小说必备良药。
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散文结构
这里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问,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一次,最希望投生何处?引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他说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一次,他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西域者,新疆塔里木河、叶尔羌河一带。
第二个部分谈文明的交融。各自的文明自成体系,文明到交融,要么战争,要么商品流通。西域就成为各文明交融的地方。
西域通往亚洲腹地又两条路,北疆的草原之路和南疆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也分南北两条,汇聚点就是喀什,古代叫疏勒。
通过作者携妻多次去喀什,总结出:要研究大历史一定要去新疆,取喀什。
第三部分谈佛教东传的事情,在佛教进入之前,中国大地已经是诸子百家,产生成熟发达的精神文化体系。佛教在西域磨合了两百年,佛教世俗化后,才逐渐传播到中原地区。
伊斯兰教也是公元七世纪传入喀什,生根几百年,才向北疆传播。
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南唐书》都有记载。作者最后归纳为:喀什是精神文明的集散地。
第四部分谈到清末了,英国领事馆与俄国领事馆在喀什对峙,说明是战略要塞。各国考古学家纷纷来访,大有不到喀什非好汉之意。这里又一次不可避免出现了斯坦因,就是前面《道士塔》里面的文物强盗者。还有英国考古学家斯文.赫定,他发现了古城丹丹乌云里克、楼兰遗址、犍陀罗。
因此,就在这些西域考古大发现之后,历史学家威尔斯作出判断:“直到今天我才开始明白,塔里木河流域比约旦河流域和莱茵河流域更为重要。”
第五部分从地貌上描述西域喀什。想想天山、昆仑山、塔克拉玛干沙漠,汇集在一起,构成西域,大气壮观,余先生认为中原三山五岳和它相比只算是盆景。
如果去西域旅游,余先生建议是:
到喀什,不能按照内地休闲的习惯,选择那些人群密集的旅游景点。应该选择的,是乔戈里峰、慕士塔格冰川和奥依塔克冰川、红其拉甫口岸、亚克艾日克烽火台,以及散布处处的千年胡杨林和夕阳下的沙漠。
我和妻子则非常着迷莎车的《十二木卡姆》,每次都听得情醉神驰。难怪躲得那么僻远的它,早已被堂皇地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让我联想到,在隋唐年间轰动长安的疏勒乐和龟兹乐。不错,在中国古代最伟大王朝的雄伟和声中,占据极高引领地位的,大多是西域乐舞。
最后写作者的两个事情,在叶尔羌河畔,题字昆仑第一城,感慨这里随便一写都是气势非凡。第二个就是连绵雪山上的白烟,误以为是做饭的炊烟。其实没有答案,这个白烟比喻西域的神秘和魅力,吸引着人们过来。
有所得1- 主线是世界文明的交融
西域如此广袤之地,作者特别以喀什为代表,完全写实喀什,洋洋数万字也未必能描述出西域喀什的特点。
作者以各自文明在这里交融为主线。描述了这里魅力产生的根源之一,文明的集散地。主要用二三部分来完成。
有所得2 - 副线是大气壮观的地理
西域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西域的魅力之一,随便什么都大气非凡。风景独特,加上不同文明留下的印记,最终形成独特的魅力。
有所得3 - 如何做到形参散神不散
西域值得写的内容非常多,就是单写喀什,也是很有内容写。此文并没有局限于喀什。
这么多内容如何用一个主题串起来,或者说根据主题做材料筛选呢。看看下面摘抄。
“在古代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随着古代的结束而结束,第二类却可以延伸到现代。西域发现的文物,大多属于第二类。它们像古代智者留下的一排排巨大的数学公式,证明着几个大空间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把这种必然联系打通的实际可能。
这里做了对比,有古老而灭绝的文明,相关文物是死的。而西域这一带所具有的文明代表的文明延续到现代,是活的。
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地理环境影响的人的观念;无论是文明的印记,还是多种文明的交融,都是活的。有生命力,就像连绵雪山上飘过的白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