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三选择》

《第三选择》

作者: 微乴问 | 来源:发表于2020-06-27 12:19 被阅读0次

    我们的很多痛苦都源于我们认定事情的解决之道只有两种:我赢or我输。当认定要么输要么赢的逻辑,就很难拥有平和的心态,世界变成一个竞技场,“我”只有不断战胜别人,才能保住赢的状态,全世界都变成了“我”的对手。可真实世界是这样的吗?史蒂芬·柯维在《第三选择》中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可以找到另一条解决之道,营造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成长性思维

    抱有文章开头所说想法的人,大都是我们在《成长型思维》中说到的固定型思维者。将表现看作最重要的指标,忽略了自己和他人都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合作共同变得更好的可能性。

    中庸之道

    之前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一直有一种误解,以为是为了逃避责任而选择的不作为。后来才发现其实他说的应该是在“你”与“我”彼此的诉求之间,找到另外一种解决方式。

    “认知—行为—结果—认知”循环

    我们的认知,对事物的观点与看法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行为产生相应的结果,而结果会改变/强化我们的认知,从而形成相应的循环。我们无法感知我们认知以外的世界,而认知的底层逻辑与角度也会引导我们的行为,造就我们的命运。

    如何让自己拥有更加高效的认知?古人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向不同空间时间维度的人学习,通过自身实践去感受和验证。认知循环需要不断的评估、修正、强化,才能变得更好。

    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协同

    这是《第三选择》中寻找更优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型。

    我看到自己

    我看到自己,需要我们将“我”从“我的情绪”“我的立场”“我这一方”中抽离出来。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真实身份盗用,说的是我们被自己的角色、外界对我们的期待所裹挟,过度的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诉求。

    我作为一个独立的有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提出质疑,愿意去追寻更好的解决方案。

    为了看到自己,我们可以问自己:这件事上,我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都做了些什么?

    我看到你

    我们需要视他人为人而非物。这句话听着像废话,但仔细想想,有多少次,当我们评判他人或与他人沟通时,用到的是这样的字眼“他那种富二代”“你一个小孩子”“那个老顽固”……为他人贴标签是我们大脑的节能表现,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容易记住和处理纷繁的信息。可是当我们与人沟通时,如果还是偷懒的以偏概全,就没有办法实现良好的沟通。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多面的,没有人是单维度只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的。

    我找到你

    这里的你,我理解为冲突。文中有一个可以直接拿来应用的话:“以你的智慧、能力和忠诚度,如果你有异议,那么其中一定有我不了解的内容,我需要了解它,我需要了解你的视角和观点。”只有直面冲突,不回避不盲目自卫,我们才有可能解决冲突。

    我和你协同

    双方一起找出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的循环。

    步骤1:你愿意和我一起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达成共同解决问题的共识。

    步骤2:“更好”是什么样子的?一起制定更好的标准。

    步骤3:试验各种可能 满足标准的解决方案,创造第三选择。

    步骤4:达成协同。

    通篇看下来,我们经历了这样的认知重塑

    了解现状:我们总是陷入“输赢模式”,认为只有一方能赢

    评估现状:这样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缺陷,带来的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解决方案:运用第三选择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

    确认自己拥有选择权:找到自己,我拥有选择的权力

    明确自己的目标:我希望实现的是情绪上的公平,还是另外的更高层级的目标

    营造谈话的氛围:将“你”视作一个人,承认你独特的个性与诉求

    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听对方陈述他的观点与视角,找到冲突所在

    陈述“我”的观点:让对方了解我的视角与目标

    达成愿景共识:现在的情况我们都不愿意看到,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更好”是什么样子的,将彼此对更好的设想陈述出来,确定更好的标准、

    创造性的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创造第三选择

    达成协同

    评估并调整

    以上是我对《第三选择》学习后的思考,并希望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进行应用,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bm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