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公园处在闹市区,里面绿树成荫,环境清幽,北面放置了各种大众健身器材,再往南是篮球场,东边一竖溜北面放着十张乒乓球桌,南面是羽毛球场地,这些场地虽然不甚宽敞,但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依然吸引了大量运动爱好者。
尤其是乒乓球场地,聚集了一大批忠实的球友,男女老少,各色人等,水平高低不等,但对乒乓球的喜爱却是相通的。很多人即使当天不打球,也要去那里转一转,坐一坐。因此,说这里是乒乓球乐园是名符其实的,也有人说这是市里室外乒乓球第一训练基地。
昨天放学去公园的时候,正好看到“教授”跨坐在东边小门上,准备翻过来。本想着过去帮一下忙,把他扶下来,但转念一想,他的性格可能并不需要,扶他反而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于是作罢。
“教授”四十多岁,平头,大眼,唇部因腭裂较常人不同。他腿脚不很利索,我原以为是先天的,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年轻时一次中风,落下的后遗症,但这并不妨碍“教授”钻研提升球技,他把打乒乓球当成是做康复训练,这不仅是为了身体健康,更是他倾注了很多热情与心力。
刚开始,他的球技在公园里并不显眼,因为他的腿脚,乒乓球发力讲究蹬地转腰,但他的右脚不允许他做这个动作,但他对此倒并甚不在意,他另辟蹊径,练习控制与落点,还一门心思钻研乒乓球的原理,发球、发力的原理,讲起来头头是道,也因此人送外号“教授”。
在弄清原理的同时,他还苦练基本功,正手攻,反手攻,落点,尤其是他的反手接发球是一绝,上旋,下旋球均能反手解决。为练习接球准确度,还特意换个小一号的球拍。
我的直拍橫打便是跟他学的,起初,我自己都觉得我不可能学会,有次,偶然觉得正手和反手的动作发力其实大同小异,有相通之处,有了这个感觉,再加上教授的悉心指导,告诉我,直拍橫打以肘部为支撑点小臂带动球拍,不要有多余的动作,有了他的指点,反手动作虽然学的晚,但是练起来,用起来却很顺手,至少比正手动作规范的多。
只要有球友问他,他便热心指导,耐心陪练,很多球友的水平进步神速,教学相长,教授的球技也与日俱增,落点控制、长短、旋转愈发精准。
让教授一战成名的是,上次在体育场举办的乒乒球比赛,高手如云,教授过五关斩六将,战胜了在市里都排的上名次的顶尖高手,跻身前八。
小小的乒乓球,凝聚了亿万人的热爱与梦想。一片场地,承载着很多人的空闲与心灵的宁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