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与消费
在面对社会等级这个问题时,人们恰恰会暴露他们对社会等级的敏感:越是感到烦恼和愤怒,越说明等级存在的真实和严酷。——《格调》
对于B站《后浪》这个视频,我看完其实毫无感触,因为我感觉自己既不属于朝气磅礴的后浪,也不是功成名就的前浪。与我不同的是,一部分年轻人发声驳斥的缘由则是他们认为自己属于“后浪“这个团体,但是没有被包含在《后浪》的叙事里。
看到《后浪》视频里面的B站up主们跳伞蹦极直升机,有一瞬间,我忽然开始感慨:“年轻人,你们怎么了?为什么你们的生活充斥着消费主义的标签?”
划分在叙事里和叙事外的年轻人仿佛因为消费能力,被划出了一条鸿沟。当然,这个视频只是B站的一个广告视频,但是从舆论的反映我深深切切的感受到了阶级、财富、消费能力的在中国社会中产生的割裂。
这种割裂在任何人类社会与生俱来,但是建国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批中产阶级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普罗大众看到了比他们富裕的生活状态。很多年轻人秉持着涨见识的心态,去看B站视频里的光鲜生活,我不知道观众的心态是羡慕、嫉妒、愤怒、焦虑还是麻木。
如果长久以往的刺激下人们逐渐学会默默接受与麻木应对,我们的“后浪”们是不是会在潜意识里接受这种资产阶级的叙事方式与阶级分割的社会现实。
我不喜欢把更富裕的人称之为上层,但是这里不妨借用资本主义语境下的等级制度以方便叙事。
普罗大众会接受并仰慕上层,逐步认可上层,并为成为上层而接受他们的运作体系与思维理念。成功者则成了“屠龙者终成恶龙”的悲剧。失败者也在消费主义的浪潮里迷失自我,用尽自己的财力去模仿上层的消费方式来达到对自身阶级的否定与对上层阶级的窥探。
可是这样的社会状态又和资本主义有什么区别呢?难道这不是资本主义的糟粕,而正是需要社会主义来弥补的地方吗?
普通人每天为了生计与家庭已经足够疲惫,阶级带来的焦虑会进一步击垮他们的意识,消费主义的荼毒又在掏空他们的钱包。面对这体力、精神、物质上的多重折磨,我真心想为所有普通人叫一声委屈。
自由与选择
何冰说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选择。
诚然,改革开放几十年后再加之互联网时代的爆发,这一代年轻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物质上,年轻人可以追逐更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消费,吃穿住行都不以生存必需作为标准,有大量的选择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各取所爱。精神上,现在的年轻人可以轻易获得来自各个国家、团体、主流非主流文化的书籍、视频、音乐、网站。
年轻人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匮乏时的有没有,而是泛滥下的选什么。
但是年轻人们真的就比上一代更加自由吗?不谈政治,仅说说经济和文化。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新一代人错过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期。如果有幸出生于富裕人家,父母掌握着自己通过自身努力难以企及的资本时,年轻人是否会大概率倾向于服从父母的安排与规划。而如果出生于普通家庭,社畜般的努力换来能够维持生计却总是追不上楼价上涨的工资,是否真的与上一辈比有更多的自由。
接着从文化的角度来谈谈。
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无疑整体获得了提升。以电影为例,现在去重温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经典电影,更多的是情怀而不是真正的发达,如今电影的内容也不再具有时代烙印般的批判力与伤痛感,而是更加积极的自信的。整体来讲,现如今年轻人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与小众化,即使是被主流社会称之为“非主流”的文化,很多人也可以运用网络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可是娱乐圈毕竟只是文化圈的冰山一角。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过度扩大娱乐圈的影响力实际上是在挤压主流文化圈的存在。有多少朋友还能认真读一本枯涩的“资本论”,多少还花心思考虑下社会体制的变迁与功过,多少还腾出空展望下人类的发展与未来。
术业有专攻,似乎这些文化圈的事就应该交给专业的作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领袖们,而不是我等区区小民。可是,我依旧怀念十几年前网友们在论坛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议论中国意识形态与发展的日子,怀念几十年前人们拿着大茶杯聚在小院里畅所欲言探讨中国道路的年代。 那时似乎真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被融入到了这个主流的圈子里。而如今,年轻人们则或自觉或被动地选择了更加小众而非主流的圈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自由不自由往往都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内心对自由的界定,有更多的选择无疑是好的,接触到更多优秀信息的年轻人们也拥有了更好的鉴别能力。视野的开拓是进一步站在巨人肩膀上更上一层的基础。
希望年轻人们可以拥有懂得甄别取舍的能力,而不是被淹没在泛滥的选择里。
保守与改革
看到papi酱因为给孩子冠父姓被骂,一部分人称父姓不利于男女平权。无疑,姓氏的存在代表着家族的延续,在历史进程中,随着男性地位的上升,传统也从母系社会的随母姓变成了随父姓。随母姓,也确实象征着女性权力的进一步提升。但是,冠母姓和女性权力的上升到底谁是因谁是果呢?
大家都知道入赘,就是孩子随母姓,男方放弃给孩子的“冠名权”。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女方家里明显富裕过男方,因而男性需要放弃自己血脉的冠名权来换取对方的信任与自己子女的财富身份。
男女平等是对的,给予女性足够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焕发世界上一半人口的创造力。孩子的姓氏改变或多或少可能会影响社会对男女权力的认知,可是更重要的是,为女性创造一个可以与男性一样自由成长的通道与平台。到时候,孩子的姓氏随哪一方不过是男女地位变更的自然结果。
然而,对于女性的不友好其实无处不在。从小社会就会灌输女子柔弱、听话、乖巧等“性别”概念,以防止日后女子在家庭、事业、社会中过于强硬,侵占男性利益。传统理念很少教女孩子野心、竞争、视野,而是把一切教育都围绕在男人与家庭上。
同样的,后浪们也被教育去追寻享受的生活、浅薄而短暂的快乐,打工赚钱然后消费,如此往复,没有积累,没有思考,没有提升。
批判《后浪》就如同批判冠父姓,涉及皮毛却未触及根本。可是后浪们怎么才能突破前浪设立的重重阻碍,与他们平起平坐呢?
后浪应该做什么?要么革命,直接掀翻牌桌重新洗牌,不过前提是后浪有没有这么强烈的动力与能力。又或者,去找外援,帮助自己打败前浪,但自己的权力又不可避免地为外援所控制。 要么则是装弱,唤起前浪的同情与认同,将手里的资源交到后浪手中,帮助后浪改自己的革。
我个人的倾向是内部的、平缓的变革。女权如是,后浪如是,国家亦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