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内在探索与觉醒心理
阅读了那么多的好文章,你的人生改变了吗?

阅读了那么多的好文章,你的人生改变了吗?

作者: 内在探索与觉醒 | 来源:发表于2018-03-20 18:26 被阅读27次

阅读了那么多的好文章,你的人生改变了吗?

如今的市面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文章和出版书籍来教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生活,比如在怎么对待孩子、教育孩子上。

几乎所有好的文章,都不是告诉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把孩子教育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从心理学出发,来探讨孩子的内在感受以及因负面感受所引发的各种负面行为,以此来矫正那些我们无意识间对孩子造成破坏的行为。

这样的文章真的很好,我们也很认同,但是,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变吗?

理论上知道,就真的能做到吗?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

道理我们都知道,可我们不也还是在重复那些错的吗?

我们到底怎么了呢?

其实这种“卡住”跟我们过去的那些限制性信念、以及童年创伤有关。

我们之所以没有办法按照新的、正确的方式去做,就是因为深深的卡在了过去。

过去的经验、创伤、信念,让我们情绪和行为模式卡在过去无法自拔。

都说,时间是一切的良药,但为何我们反而越陷越深了?

答案就是——我们无法接受自己。

不管是在情绪上,还是在行为上。

「无法接受自己」,就是不断加深我们负面特质、负面情绪的最大源头。

我们为什么无法接受自己?

我们最初对自己的不接受,都是来自于父母对我们的不接受。

在情绪上,几乎每个家长都会因为觉得麻烦而不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

他们会去无意识地无视、制止、责骂、狂躁、讽刺、贬低、辱骂、打骂我们。

在行为上,会丢父母的面子时、有损自己利益时、勾起父母的焦虑恐惧时、会影响学习时,我们的行为都有可能不会被接受,哪怕是正面的特质。

在那样的前提下,投入变成了不务正业、尊重自己变成了自私、爱分享变成了傻缺、帮助别人变成了多管闲事、想要满足自己变成了贪得无厌。

甚至还有很多教育方式是自相矛盾的。

比如一方面压制孩子的表达,一方面却又指责孩子不擅长表达,话都说不清楚。

一方面压制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又指责孩子木讷没感情。

一方面指责孩子自私,另一方面又指责孩子乱分享不会保本。

一方面为了保护孩子给他灌输了各种各样的恐惧,另一方面又指责孩子胆小懦弱没有社交能力。

这些都是破坏孩子内在完整的行为,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内在人格都是不同程度分裂的。

当一个人的内在越分裂,被分裂出去的部分所产生的破坏性就会越大。

当看见自己的负面情绪及负面行为不被接受,我们就会为了保护自己而选择把那些不被接受的压抑起来。

并且,当那些负面情绪再次升起、负面特质再次作妖时,我们会像父母对待我们的那样,不耐烦的无视、制止、指责、贬低自己。

如果我们对自己都有诸多苛责,对于别人,我们就更加没有办法去宽容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我们看再多为人处世和育儿书籍,我们也没有办法发自内心的去做。

我们是吸收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我们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因为——我们的内在没有得到疗愈。

就算我们真的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也只会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

这种强迫是非常辛苦、生硬且极度内耗的。

并且,当我们觉得自己在做非常辛苦的事时,我们会非常期待回报。如果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回报,我们会沮丧、甚至怒不可遏的撒手放弃掉,因为不值得。

当我们非常理智的时候也许还能去使用一些技巧,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不可控的。

比如说当一个人的内在是暴躁的,他理智的部分很清楚自己不应该暴躁,因为会导致一些恶果。于是他选择压抑自己暴躁,然而这种压抑的辛苦,反而会引发内在更大的暴躁,制造出更大的恶果。

但是如果他不压抑自己,内在的暴躁就会很容易释放出去。

释放负面情绪是比较伤人的,虽然有不伤人的释放法,但我们还是会难免失去控制的伤害到别人。但总是好过压抑的,因为释放压抑过的负面情绪更伤人。

压抑是最不可取的方法,因为每个人的压抑都是有极限的不是吗?

一个人压抑的能耐有多强,一旦崩溃,释放所产生出的负面影响就会有多严重。

一个人的内心有多强大,指的可不是压抑(忍)的能力,而是接受的能力。

如果我们的先天遭到了破坏,就必须去做一些后天的疗愈,当我们的内在越来越整合,内心的暴躁就会越来越少,人能够发泄出来的暴躁也就越来越少。

内在平和,自然也没有什么是需要被压抑的了。

当我们的内在得到整合,书里的内容自然就很容易做到了。

甚至不需要看书,我们都能轻易做到。

因为内在整合,神性降临。

被爱包裹着的人,做什么都不会错。

接受自己所有的不够好,无条件的接纳自己,爱自己,就是疗愈自己最好的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了那么多的好文章,你的人生改变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gb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