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年之后的成长
成长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上的成长,一种是心理上的成长。我们普遍意义上,肉眼可见的生理上的成长,到了18岁以后,也就变化不大了。可18岁,也仅仅是法定成年的开始,远远还没有达到心智成熟的阶段。
这之后的成长,才最耐人寻味。
有些人,只是重复地生活,不去想太多,也不必太执着。这样的人,一般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儿,他们很好地融入社会,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
但总有些时候,痛苦会随之而来。如果不去仔细探究,好像也看不出什么门道。比如缺钱,比如压力,中年人,总是面临着各种危机。
[图片上传失败...(image-5bbe84-1655357233749)]
有些人妥协,有些人挣扎,有些人借助着痛苦,通过反思、实践,得以成长。
这是一条漫长的心智成长之路,但一旦走通,之后的人生,就会很轻松。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描述的正是心智成熟的旅程。
在我看来,这一切,都要从真诚地与自己对话开始。
2.寻找那个隐秘的自己:我们称他为“内在小孩”
去年的时候,我偶然间读过冰千里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作《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当时,我记下了书中很多的句子,就是现在,我还能想起。
比如:关系只是种媒介,婚姻和爱情都是自身的投影。比如:所有不经过别人同意的“为他好”,都是你自己的需要,都是以爱为名的控制。比如:越是接纳我们嫌弃自己的部分,就越不被这些部分掌控,才越可能平静和放松。
这些句子,让我平和,也让我更加懂得接纳自己的重要性。读冰千里的这本《亲密而独立》,仿佛在和一个老朋友对话,丝毫没有阅读心理学书籍的感觉。
这次,冰千里的《看懂自己的脆弱》,让我头一次意识到,原来,他在心理学这方面如此专业。
[图片上传失败...(image-4238f9-1655357233749)]
3.《看懂自己的脆弱》
在《看懂自己的脆弱》这本书中,冰千里有一个很奇怪的出场方式。如果你只读了他的序言,就想要放下这本书,我觉得,那未免有点太可惜。
他只是在表达一种状态,一种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中,所必需要经历的过程。这并不意味着,他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忽视对家人的陪伴,相反的,凡是有这种自我觉察能力的人,都是不简单的。
《看懂自己的脆弱》这本书,是一本带领读者探索心灵秘境的书籍。
我们很多人,只顾着盯着世俗的路,却常常忘记了最初的自己。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那些伤痛仍在,那些委屈、难过、愤怒的感受,依然会在我们成年之后,频频出现。
这并不是偶然,这是一种积极的提示,提示我们应该对自己多一些觉察。当我们看到了“内在小孩”的存在,我们才会更深层次地理解自己。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d670e-1655357233749)]
理解自己,首先要“看见”。看见“内在小孩”,我们可以借助一系列的工具。冰千里在这本《看懂自己的脆弱》中,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我们可以借助情绪、通过梦境、通过绘画,来细致地感受“内在小孩”的形象。
我们只有对“内在小孩”了解得更深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我在社会现实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征。
结合自己的原生家庭,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借助冰千里对“内在小孩”的分类,更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接着,才是“重塑”内在小孩,“滋养”内在小孩的过程。
这些过程,我都经历过。所以,再次阅读的时候,印象极为深刻。
4.接纳自己,拥抱新生
《看懂自己的脆弱》冰千里书里的这种方法,是我们普通人都可以试验的方法,我们经由这种探索,更加了解自己,心绪也就更加地平和。
一个人,一旦接纳了自己,他的精力就不会大量受损。生命能量聚拢,汇集在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上去。在面对那些波澜的时候,自然会更加沉着、宽容。
[图片上传失败...(image-ca0069-1655357233749)]
我还处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好在,离真正的心智成熟,已经并不遥远。
那些曾经经受的苦难,经过心灵的化解、转换,终于,到如今,我学会了更好地拥抱自己。
允许自己不做什么,大概才是对自由的最佳诠释。冰千里在《看懂自己的脆弱》这本书中,也以这个描述为结尾,想来,也是这么认为的吧。
如果你想探究内心的隐秘,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万万不能错过。如果你想全面地提升自己,那冰千里的《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就是非常好的书籍。如果你总有无数心结,始终无法释怀,那这本《看懂自己的脆弱》,一定会恰到好处地解决你的困惑。
学习心理学,不是为了读懂别人。更重要的,还是读懂我们自己。这才是了解世界,了解众生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