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清思维陷阱与心理问题,减少心理内耗(第三辑)

认清思维陷阱与心理问题,减少心理内耗(第三辑)

作者: 屋边星光 | 来源:发表于2024-02-29 16:40 被阅读0次

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是隔着一层“透镜模型”投射到人的心智世界中,在重新构建出人的“认知”。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长期根植于成长环境和思维惯性的“信念”影响下,产生消极、负面的认知障碍,导向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这些,就是我们常见的“思维陷阱”。

叔本华曾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思维受限,就容易囿于一己之见,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思维扭曲,就容易陷入痛苦迷茫。

比如,你眼前有一只透明的杯子,而杯子中刚好有半杯水。你看到了什么?是“还有半杯水?”还是“只有半杯水”?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注意到“还有半杯水”,从而联想到积极的事物,这就是乐观者的思维。

但还有一部分人,是“只有半杯水”的忠实拥护者,他们会焦虑为什么不是满杯,而忽略了其实还有半杯。

人的思想与心理产生的源泉都是客观现实,即人脑机能活动的产物,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心理活动是思想形成的基础,思想又是心理活动的结果。思想问题可以加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可以发展为思想问题。

比如,思维强迫:强迫怀疑,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怀疑与核实;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思考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强迫联想,脑海中听到或看到某一观念或一句话,而想到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或灾难;强迫对立观念,看到一句话或脑海中出现一个念头的时候,联想到相反的词句或观念;强迫回忆,脑海中反复出现经历过的事情;强迫意向,有一些强烈的冲动或想法,要去做违背自己意愿或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但实际上不会转变为行为。

心理学上认为,忽略客观事实,而刻意注意它消极一面的人,往往是陷入了心理过滤的思维模式中。这种扭曲思维,会让人对任何事都抱有悲观的态度,从而看到“只有半杯水”。

心理学家诺德斯克说:“我们的大脑往往容易为一些负面的小事纠缠,而导致精神无法集中或者注意力发生偏差。”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味跟破事纠缠,只会让自己因小失大。最好的办法就是:无论看到什么,都多往好的方面去想。一旦你转变了思维,原先解不开的谜局,便都将豁然开朗。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当我们深陷焦虑、愤怒、恐惧的精神内耗中时,与其自寻烦恼,不如冷静思考自己陷入了怎样的心理陷阱。当认清纠结的根源,转换心态,跳出思维陷阱,我们看问题的视野和格局会变得开阔,内耗自然会有所减少。

在《请停止精神内耗: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这本书中,莎拉·迪芬巴赫说,很多时候,情绪化、神经质是因为你掉进了思维陷阱,相当一部分有所谓心理问题的人或多或少存在不良的思维习惯、认知偏差或者是掉进了思维陷阱。下面,我介绍下4种常见的底层思维陷阱,它能让你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解读这个世界,减少由于认知偏差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第一个:“偏见性”认知

人思考问题时,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展开联想,这就注定了思维就像用一个装有过滤器的管孔向外界看事物,所思维的结果都带有自己的“偏好”。但如果这种“偏好”一旦失去了把握的“方向盘”,人就会走向极端的“悬崖”。

这方面的事例特别多。比如,同办公室朋友某天由于某件事情不开心,没有和你打招呼。而你却觉得他不开心是给你看,一定是你做错了什么等等。

其实,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要扩大认知范围,调整认知视角,用“元认知”上帝视角看待问题。

第二个:“灾难化”思维

人天生有“不确定”进化基因思维,有对“损失的厌恶”和“不确定性的排斥”。但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和应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就会日渐加重,这就是“焦虑症”的来源。

比如,由于疫情后内外大环境变化,公司业绩不好,你会想明年会不会更差?会不会到时候连工资都发不了?家里孩子补课费怎么办?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其实,我们只要量化考虑这件事情,把这些不确定的境况变成具体可执行的问题,那么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第三个:“情绪化”推理

人很容易把情绪当成事实,这种认知偏见的逻辑是“我觉得我是个废物,因此我肯定就是个废物。”这种推理是一种误导,因为你的感觉反映的只是你的想法和信念,如果它们是歪曲的,你的情绪就失去了正确性。

比如,因为你“感觉”别人对自己有意见,你就相信别人真的对你有意见;你“感觉”男朋友有什么事情瞒着你,你就确信他一定藏着什么不好的事情。

其实,人的感觉有时并不可靠,很多时候其实是幻觉。记住:情绪不是事实的依据,及时调停“消极感觉”。

第三个:“确认性”偏见

我们往往更容易接受那些与我们现有信念一致的信息,而将与之相悖的信息排斥在外。这会导致我们的判断由于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无法接受新的观点,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估问题和做出最佳选择决策。

比如有个笑话,说某个领导坐车路上视察,误把前方树上猴屁股看成了红灯。司机说是猴屁股,但同车下属附和领导也说“是红灯”。结果停车真的让后车追了车屁股。

其实,你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尝试听取和评估不同的观点和证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事物,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清思维陷阱与心理问题,减少心理内耗(第三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jqzdtx.html